
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爱我中华·系列演出”参演剧目,秦腔现代戏《攒劲女人》将于11月4日、5日亮相宛平剧院。这部现实题材原创作品以真实人物李耀梅为原型,她曾荣获脱贫攻坚奋进奖、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并荣登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该剧讲述了她如何在困境中自强不息,并带领群众脱贫的励志故事。

昨天下午,《攒劲女人》主创主演团队来沪举行演前导赏,戏迷观众纷纷前来捧场。领衔主演侯艳演唱了剧中华彩片段,一声声、一句句道出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有一位已在外地观看此剧此番准备“二刷”的戏迷听她唱完竖起大拇指,他说:“我们上海有句俗话叫砸劲,意思和攒劲接近又不尽相同。真心希望所有上海观众能在看完《攒劲女人》后,像我一样夸一句——砸劲。”
取材真实,展现脱贫攻坚“攒劲精神”
《攒劲女人》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创排,莫霞担任编剧,安凤英执导,侯艳领衔主演。剧中主人公李水河(原型李耀梅)一生历经坎坷,婚姻破裂、丧子之痛接连袭来,却在政府帮扶下重燃生活斗志。她以扎扫帚为产业起点,不仅三年内偿还30万元债务,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随后主动退出建档立卡户,并成立合作社持续带动乡亲增收。故事深度融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时代背景,既凸显扶贫政策对个体命运的改变,也传递出“致富不忘乡邻”的共同富裕理念。

为还原真实、刻画立体人物,编剧团队先后11次修改剧本,力求情节真实可感;主演侯艳四次深入红寺堡区采风,细致观察原型人物的生活细节,只为在舞台上精准呈现当代女性的奋斗力量。剧中巧妙运用拟人化叙事,将驴、芨芨草等西北特色意象融入剧情,象征西北女性“迎难而上”的“攒劲精神”;“大风刮八年”等方言金句的穿插,更让人物坚韧品格跃然舞台。该剧自2024年5月首演后,先后在宝鸡、西安等地开展巡演,同年11月便斩获第十届秦腔艺术节“特别推荐剧目奖”,以实力赢得认可。
突破传统,为古老秦腔注入新活力
在艺术创作上,《攒劲女人》大胆突破传统,以创新叙事手法与诗意表达,为秦腔艺术注入新活力。叙事层面,该剧以现实主义风格为底色,创新性引入芨芨草、驴等元素参与剧情推进,让自然意象成为人物命运的“见证者”,丰富故事层次;音乐设计上,融合秦腔传统唱腔与现代合唱形式,同时穿插宁夏“花儿”民歌,既保留戏曲韵味,又增添地域特色与艺术张力,让旋律更具感染力;舞台设计采用极简风格,搭配芨芨草装置,以朴素意象象征平凡生命的顽强力量,传递出“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艺术美感。

主创团队高度重视剧本文学性与语言融合,将民间方言与文学表达巧妙结合,让台词既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又兼具情感厚度,使作品地域特色愈发鲜明。在人物塑造上,该剧成功突破主旋律作品人物易“扁平化”的问题,着重刻画李水河作为普通人的犹豫与挣扎,以及在困境中不断成长的蜕变过程,以“立体塑造,冲突生辉”的方式,让人物更真实、更贴近观众。
多元呈现,以小见大映照时代变革
舞台呈现上,《攒劲女人》秉持“多元呈现,黄土情深”的理念,在坚守秦腔艺术精华的同时,积极探索跨界融合:将戏曲传统程式与现代舞蹈巧妙结合,让肢体语言更富表现力;音乐上,以宁夏“花儿”的独特旋律搭配交响乐的宏大气势,既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营造出恢宏的时代氛围;舞美设计则精准还原黄土高原风貌,逼真营造出浓厚的黄土气息,让观众仿佛置身故事发生的土地。

在宁夏方言中,“攒劲”是对强者的赞美,而李水河正是“攒劲”精神的最佳载体——她身为黄河儿女,虽历经多重打击,却以扎扫帚这一平凡事业为起点,用三年时间还清30万元债务,生动诠释了生命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全剧以“小人物”的奋斗故事为切口,展现大时代背景下的变革与发展,既体现个体生命的韧性,也承载着强烈的地域精神象征意义,成为时代发展在当代戏曲舞台上的生动缩影。
原标题:《小人物映照大时代,一曲秦腔唱出《攒劲女人》的脱贫攻坚路》
栏目编辑:孙佳音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朱渊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