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G 刘咏涵个展 《重构》落幕,艺术里藏着青春蜕变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31 20:05
企业头条 - 宣传部

2025 年 10 月 26 日,北京 798 艺术区一九・空间内暖意涌动 ——ACG 国际课程在读学子刘咏涵的个人艺术展《重构》在此圆满举办。这场以 “成长、感知与存在动力” 为核心的展览,不仅呈现了 12 件融合绘画、装置与手工的多元作品,更以艺术家真实的内心轨迹为脉络,让观众在光影与色彩的交织中,读懂一场关于 “自我重构” 的青春蜕变。


(刘咏涵/个人艺术展《重构》/现场)

作品即 “自白书”:每一件创作都是成长的切片

‘重构’对我来说,不是刻意的‘打破与重建’,而是把心里乱成一团的情绪,慢慢理清楚、画出来的过程。” 刘咏涵站在展厅中央,身后是《猫眼 -- 飞速旋转》与《人身公鸡》两幅作品,一柔一刚,恰好勾勒出她创作时的内心轨迹。

作为 ACG A-level 及 BTEC 课程在读生,26fall 计划申请英国插画本科的她,将半年来的成长困惑,全部注入创作。


(作品《猫眼——飞速旋转》)

《猫眼 -- 飞速旋转》率先抓住视线:旋转的画面中,摇摇椅、落叶与模糊的孩童笑声交织,还原了刘咏涵曾因失眠陷入的 “记忆循环”。“以前失眠时,脑子里总像放电影,后来我想把这种‘无序’画出来,反而慢慢和自己和解了。” 她指着画中 “无人操控的设备” 解释,这是对 “被遗忘却依然坚持” 的自我隐喻。


(作品《人身公鸡》)

《人身公鸡》前,不少观众驻足沉思 —— 画中 “西装革履却长着尖喙的公鸡”,直指 “倾诉脆弱却遭耻笑” 的现实困境。“有次我和朋友说自己怕被关注,反而被开玩笑‘玻璃心’,那种难受让我想到‘被啄食’的感觉。” 刘咏涵坦诚,创作这件作品时曾犹豫是否 “太直白”,但最终选择直面情绪:“希望看到的人能想起,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时刻,然后多给身边人一点包容。”


(作品《爱和色彩》《涅涅》)

最受欢迎的当属《爱和色彩》与《涅涅》组成的 “治愈区”。前者以斑斓的光影与 “永不熄灭的灯”,记录家人朋友带来的温暖;后者则用毛线编织的猫脸面具,传递 “陪伴带来的勇气”。现场有观众在留言本上写道:“看《涅涅》时想起自己的宠物,突然明白‘被需要’也是一种力量。谢谢咏涵把这么真实的感受分享出来。”

不止是展览:一场关于 “成长” 的双向奔赴

展览当天,没有刻意设计的互动环节,但观众的反馈,却成了对 “重构” 主题最好的呼应。他们的感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最真实的温度:

普通观众:在作品里,看见 “自己的情绪”

“《猫眼 -- 飞速旋转》使我突然想起自己加班到凌晨的日子,脑子里全是没做完的工作,像画里的摇摇椅一样,停不下来。” 一位 30 岁的上班族在留言本上写道,“原来不止我这样,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比任何安慰都管用。”

另一位妈妈则在《爱和色彩》前驻足许久:“画里的‘灯’让我想起陪孩子写作业的夜晚,以前总觉得是我在‘付出’,现在才发现,孩子的依赖也是照亮我的光。” 她坦言,这场展览让她 “重新看待自己的情绪”—— 原来 “疲惫”“温暖” 都值得被看见,这也是一种 “自我重构”。

同龄观众:在刘咏涵身上,看见 “自己的迷茫与勇气”

“我也是学画画的,总怕自己的作品‘不够好’,不敢分享。但看了刘咏涵的展,尤其是《人身公鸡》,突然觉得‘真实’比‘完美’重要。” 一位 16 岁的高中生说,她最触动的是刘咏涵 “敢把脆弱画出来” 的勇气,“以后我也要试着把自己的情绪放进作品里,哪怕不被所有人喜欢。”另一位准备留学的同龄人则在《涅涅》前感慨:“申请季总怕自己‘不行’,像刘咏涵一开始怕办展一样。但她做到了,这让我觉得,‘重构’自己的心态,比‘达到目标’更重要 —— 哪怕慢一点,也要一步一步来。”

这些反馈没有惊天动地,却印证了 “重构” 的核心价值: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 “展品”,而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观众的 “看懂”,本质上是对 “自我情绪” 的接纳,也是一场属于自己的 “重构”。

刘咏涵的收获:从 “创作者” 到 “对话者”,艺术让成长更有力量

从 “怕被看见” 到 “敢于表达”,艺术创作是对话世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展览前总怕别人‘看不懂’,甚至想过把《人身公鸡》撤掉,怕太‘负面’。但看到观众说‘被理解’,才明白‘真实的表达’从来都不丢人。” 刘咏涵说,当天最大的收获是 “敢直面自己的情绪”—— 以前觉得 “脆弱” 是缺点,现在发现,“承认脆弱,再慢慢调整,才是成长的勇气”。

“筹备个展最初是为了留学申请,但现在发现,它给我的远不止‘经历’。” 刘咏涵说,这场展览让她确定了 “未来想走的路”—— 用插画传递 “温暖与力量”,像这次一样,让更多人在作品里看见自己、接纳自己,“这才是艺术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事。”


(刘咏涵/个人艺术展《重构》)

“重构” 不止于展,是成长的永恒命题

《重构》落幕了,但 “重构” 的意义却远未结束。

对刘咏涵而言,这场展览是她艺术成长的 “起点”—— 不是因为 “办了个展”,而是因为她通过艺术,学会了 “与自己对话”,学会了在 “迷茫” 中寻找 “坚定”;对观众而言,这场展览是一次 “情绪的梳理”—— 在作品里看见自己,在共鸣中接纳自己,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自我重构”。

正如刘咏涵在展览结语中写的:“力量与勇气从来不是别人赋予的,它一直在你心中。” 而艺术,就是帮我们 “看见这份力量” 的镜子;这场《重构》展,就是一次温柔的提醒:无论年龄、身份,我们都可以在自我认知中,慢慢成为更好的自己。(黄子骁)

责任编辑:韩璐(EN053)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