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常德日报
本报讯(记者 曾帧)“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通过创新推广“三级联片、四级办点”模式,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地力提升,科学推广“良种、良机、良法”以及推动产业化与适度规模经营,扛稳粮食大市担当,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连续21年位居全省首位。
截至目前,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8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375万吨以上,累计建设省级美丽乡村124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土地二轮延包试点、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等经验获全国推介。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广“三级联片、四级办点”模式,建设市县乡村四级示范点2694个,双季稻高产示范片区达110万亩;新建集中育秧设施124万平方米,早稻集中育秧达204.1万亩。市县两级安排资金3亿元以上,用于粮食生产奖补等。
我市采取土地平整、田埂修筑、渠网配套等措施,实施田块整治,持续提升地力。近6年,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达296.9万亩,每亩单产提升50公斤以上;实施土壤改良行动,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88.85万亩,推广水稻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1620万亩次,化肥使用量同比下降2.8%。
“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推广“早专晚优”模式,落实加工专用型早稻91万亩、高档优质稻310万亩;调动1000多台农机跨区作业投入“双抢”,机收损失率降至1.93%;同时,大力推广“六增两控”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指导农户合理密植,早晚稻基本苗增加10%以上;加快推广代耕整、代抛插等“十代”托管服务。
此外,我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全产业链思维抓农业发展,推动“常德香米”等优质农产品“出湘”“出海”,全市粮食加工产业现价产值达626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围绕粮食产能提升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实现粮食面积、产量、品质的“三提升”,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常德力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