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九江日报
精耕反馈 激活教育新引擎
——让练习成为成长新质生产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新质生产力”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一理念同样为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启示:教育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硬件升级,更需要教学核心环节的深刻变革,其中练习反馈的提质增效尤为关键。传统的练习与批改模式已难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唯有将高质量练习反馈置于核心地位,推动教育流程的系统性重构,才能开启教育效能提升的新篇章。
当前,传统练习反馈模式正陷入“低水平陷阱”。练习内容往往局限于知识点的机械重复,脱离现实情境,缺乏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反馈方式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对错判断和终结性评价层面。这种以“题海战术”和“标准答案”为导向的模式,培养的是标准化流程中的“熟练工”,而非能够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创新者。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教学流程的断裂:练习、教学与评价三者脱节,宝贵的学情数据被简单对错统计所淹没,形成严重的“数据浪费”。这种模式不仅导致知识漏洞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更严重的是持续消耗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动力,使学习变成被动负担。
高质量练习反馈以其技术赋能、数据驱动和流程再造的特质,生动诠释了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其革新性首先体现在生产要素的根本转变:从静态的“标准答案”转向动态的“认知地图”。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任务,教师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思维轨迹,反馈信息也从简单符号升级为具体描述,深入分析错误类型并提供改进策略,为每个学生绘制个性化的认知导航图。其次,它推动教学流程的系统重构: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被重塑为数据驱动的闭环系统。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快速定位学习难点,实现从“延时”到“实时”、从“批量”到“精准”的转变,形成“设计-实施-反馈-优化”的持续改进循环。这种新范式最终将带来教育产出的质变:学生通过持续的“犯错-诊断-反思-修正”过程,发展出强大的元认知能力,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
“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普遍实践,需要系统推进多方变革。教师需要从“评判者”转变为“学习诊断师”,通过专业培训提升设计高质量练习、分析学情和提供有效反馈的能力。技术赋能要实现从“工具辅助”到“深度融合”的转变,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处理基础工作,让教师专注于个性化指导和情感关怀。学校管理评价体系也需要改革,从注重作业时长、批改次数的“计时管理”,转向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实际进步的“效能评价”。
将高质量练习反馈打造为教育的“新质生产力”,是一场回归教育本真的深刻变革。它着眼于师生日常互动的细微之处,让每次练习都成为有价值的探索,让每次反馈都成为成长的阶梯。当教育能够精准滋养每个独特的思维火花,高效赋能每个生命的持续成长时,我们不仅是在提升当下的教育质量,更是在为民族复兴积蓄最深厚的创造力量。这正是教育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价值所在。
(市七中 袁世明)
 晋ICP备17002471号-6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