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学府与民族命运的百年交响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31 09:13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巍巍学府与民族命运的百年交响

——读《南开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史话》有感

任吉东 题图摄影:王爽

  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南开大学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爱国主义传统而独树一帜。日前出版的《南开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史话》一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系统梳理了南开大学自创办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大学的民族责任与时代担当提供了重要视角。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校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更是探讨中国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教育救国之道的深刻思考。

  历史纵深中的南开精神谱系

  严修、张伯苓等南开创办人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现实,以“痛矫时弊,育才救国”为信念,开创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传统。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开不同历史阶段的峥嵘岁月,让我们看到这所大学如何在动荡时局中坚守育人初心,如何在新时代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百余年来,爱国主义一直贯穿南开大学发展进程始终。这本书没有将爱国主义简单化、口号化,而是通过大量第一手史料,展现了南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脉络。

  南开大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在于其系统性和实践性。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师资建设到校园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南开教育的各个环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南开特有的时事讨论会、国耻纪念等活动,展现了南开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性和创新性。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使南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严修与张伯苓的建校精神是南开爱国主义传统的源头。严修作为“校父”,其“国士无双”的胸怀与眼光,为南开奠定了“教育救国”的基石。他主张“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汲取西方教育精华的同时,坚守中华文化根本。张伯苓校长则以其卓越的魄力与远见,将南开从一所私立学堂发展为涵盖大、中、小学校的完整教育体系。他提出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成为南开精神的核心。书中通过严修与张伯苓在创办南开时艰辛筹款、师资延揽等大量细节,生动展现了建校先贤们“不服输”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南开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笔重要遗产。

  “爱国三问”的深刻内涵是南开爱国主义教育的精髓。张伯苓校长在1935年开学典礼上提出了“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个问题,本书深入分析了“爱国三问”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它诞生于“国帜三易”的民族屈辱中,激发于日寇侵华的危难时刻,升华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这三个问题不仅是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叩问,更是对个人责任与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战火淬炼中的爱国情怀

  本书对抗战时期南开爱国主义教育的论述尤为深刻。南开大学作为抗日战争中遭受破坏最严重的高校之一,校园被炸毁,师生流离失所,但爱国主义教育的火种从未熄灭。作者通过大量校友回忆和历史资料,生动再现了南开师生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办学、坚持抗日救亡的感人事迹。

  “暴日肆狂毁我南开”的悲壮历史是南开人永志不忘的民族记忆。1937年7月,日军野蛮轰炸南开大学,校园几乎被夷为平地。张伯苓校长慨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不灭者为南开之精神。本书详细记述了南开师生在危难中的坚韧不屈:教员们冒着炮火抢救图书仪器,学生们组织抗日宣传队奔赴后方。这种“越难越开”的品格,正是南开爱国主义教育在战火中的淬炼与升华。

  西南联大时期的弦歌不辍是南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篇章。书中以专章讲述了南开与北大、清华在昆明合组西南联大的历史。在敌机轰炸、物资匮乏的极端环境下,南开师生秉持“刚毅坚卓”的精神,坚持教学科研。本书特别提到,西南联大时期南开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如开设“抗战史料整理”等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战时服务,真正践行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南开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五四时期就是天津爱国运动的重镇。书中详细记载了于方舟、马骏等南开英烈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事迹,以及周恩来、郭永怀等杰出校友的爱国奉献。这些真实的故事,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南开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理念的传承,更是鲜血与生命的践履。

  爱国主义教育的南开范式

  本书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系统总结了南开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范式。作者通过多维度分析,总结出南开大学以爱国主义为本色的爱国奋斗的南开道路、“越难越开”的南开品格与“公能日新”的南开精神。

  “公能”育人体系是南开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机制。张伯苓提出“德育为万事之本”,强调爱国首先要立德。本书详细阐述了南开大学如何通过“德育课程化、课程德育化”的方式,将爱国主义融入各学科教学。例如,历史课注重近代国耻教育,理科课强调科学报国,甚至体育课也被赋予“强身健体以御外侮”的内涵。这种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使爱国主义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实践导向是南开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特色。书中提到,南开大学早在建校初期就提倡“土货化”办学,反对脱离国情的洋化教育。改革开放后,南开进一步提出“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学理念,通过社会实践、科研攻关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服务国家的实际行动。

  师德师风与大师传承是南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保障。本书以专章论述了南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师资建设理念。从姜立夫、邱宗岳到杨石先、何炳林,一代代南开教师不仅以学术造诣滋养学生,更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书中特别提到,南开注重教师的爱国情怀培养,将“教书育人大先生”作为师资建设的标准,这种理念对当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

  本书不仅回顾历史,也着眼于现实和未来。作者用相当篇幅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开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在新时期,南开大学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将其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探索出许多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模式。

  德育“南开模式”的现代转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书中提到,新时代南开着力打造“三维融通、五育并举”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1234”南开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是南开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的突出体现。本书以专章回顾了南开人始终将“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贯穿于学科建设之中,通过擘画学科、争创一流服务国家需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南开大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实施“文科振兴”“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医发展”四大计划,持续推进文、理、工、医多学科交叉融合。纵观南开百年学科的发展历程,学科布局在不同时代虽有变化,但为国奉献、争创一流始终是南开人不变的理念,学科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开特色、不断勇攀高峰的学科发展之路。

  百年南开的启示与展望

  《南开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史话》向我们展示了一所大学与一个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动人历程。南开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融入血脉、浸入灵魂的精神传承;不是一时的运动,而是持之以恒、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塑造了南开的品格,也培养了无数以国家和民族命运为己任的优秀人才。

  读完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是: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它关乎个人与国家的价值连接,关乎青年一代的精神成长,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南开大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根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情感与理性并重,认识与实践统一。

  当前,我们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南开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史话》的出版具有其特殊意义。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灵魂;大学不仅要服务社会,更要引领时代。南开大学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认真总结、继承和发扬。          题图摄影:王爽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