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黄河口丨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重阳节的文化支点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30 20:37
社保公积金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当城市的喧嚣遮蔽了山间的茱萸清香,当电子屏幕的光芒取代了东篱下的菊影,重阳节——这个穿越千年风雨的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霓虹灯下,正经历着一场静默的文化嬗变。我们该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为这样的节日找到一个坚实的文化支点?

重阳节的文化密码深藏在“九”这个数字之中。《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曰“重阳”,这是先民数字哲学的生动体现。登高避灾,源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生命安康的祈愿;佩戴茱萸,暗含了古人利用自然物候抵御寒邪的智慧;而畅饮菊花酒,则是将时令花卉转化为养生佳酿的生活艺术。这些看似朴素的习俗,实则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符号系统,传递着中华民族对健康、长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恒追求。

然而,当我们审视当下,重阳节的传承正面临着深刻的挑战。在城市化浪潮的裹挟下,那种“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亲情眷恋,已被现代通讯的即时连接所稀释;登高望远的诗意空间,常常让位于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生活节奏。更令人忧心的是,我们对重阳节的“抢救”,往往陷入了简单化、表面化的误区。传统重阳节不仅是敬老,更有庆祝秋收、祈愿健康、亲近自然等多重意蕴。当我们只强调其敬老一面时,实际上是在用单维度的社会功能取代了立体化的文化体验。当节日的仪式感逐渐褪色,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种传统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精神坐标。

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从来不是来自对过去的刻板复制,而是源于与当代生活的创造性对话。重阳节要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形式复原,而是深度的价值重构与表达创新。

在价值重构上,我们应推动重阳节内涵从单维度的敬老,拓展为一场覆盖全年龄段的生命教育。如社区组织“祖辈技艺工作坊”,让长者的智慧与经验被看见、被传承;同时,为登高、赏菊等传统习俗注入“身心健康”、“自然教育”等现代主题,将其打造为都市人亲近自然、疏解压力的集体仪式。这使节日从“孝敬老人”的义务,升华为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对生命健康、家庭和谐与自然时序的集体庆祝与反思。

在表达创新上,关键在于对传统仪式进行“现代化转译”,创造一套承古意、易参与的新情感符号。可将茱萸香囊设计为时尚文创配饰,将菊花开发为精品茶饮与糕点,使古老习俗轻量化、时尚化地融入日常生活。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的诗句穿越千年,依然能触动我们心中对生命欢愉的渴望。重阳节的真谛,不在于固守某种特定的过节形式,而在于守护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长者的敬重、对自然的亲近、对团圆的珍视。当我们既能理解古人“避灾”背后的生命关怀,又能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节日表达,重阳节便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文化旅程。

每一个认真过重阳节的现代人,都是文化传承的参与者与实践者。我们不必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带着传统的智慧走向未来。让千年重阳在当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华,既留住文化根脉,又拥抱时代新机。(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