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碧水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30 20:17
企业数字化(企业CBD) - 网络运营

本文转自:今晚报

  著名教育学家夏丏尊在《爱的教育》的译者序里说:“教育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之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读到这段话时,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姜新。

  1987年暑假文理分班后,我们升入高二,姜老师开始担任文科班的语文老师。她面庞红润,双眼明亮,身材高挑匀称,总爱穿深色衣服,给人一种稳重端庄的感觉。特别是她讲话的声音温婉柔和,为她增添了‌天然的亲和力,‌因此‌很受同学们的喜爱。

  从高中入学起,似乎唯一正确的目标就是高考,但姜老师的语文课并未遵循这一被多数师生认可的应试原则。无论是现当代文本、文言文还是古诗词,她始终引导我们整体把握文本的思想性,感受其语言之美,而非将其割裂为碎片化考点。还记得讲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她曾对我们说,聚焦知识点,多做练习题,确实对提高分数有最直接的帮助,但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如果把寻找正确答案作为主要目标,就很难避免破坏文章的美感。对于这样一篇千古奇文,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考点上,必然会影响我们深入体会作者泪湿青衫的心境。如果因此伤害了你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那就得不偿失了。如今想来,这不就是夏丏尊先生所关注的情的教育吗?

  课堂上,姜老师总能让她的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被爱!她从不居高临下地告诉我们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而是经常强调,对同一事物,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应当讨论的恰恰是哪种观点更合理、更合情。记得有次分析试卷,对于一道描述君子兰品质的阅读理解选择题,一位性格内向、平时不爱发言的女同学对正确答案有异议,姜老师便让她陈述自己的理解。当一位男同学发出笑声时,一向温和的姜老师忽然变得十分严肃:“你可以不同意她的观点,但你必须尊重她可以拥有自己理解的权利。”从那以后,这位女同学变得自信了很多。在我们心智成长的关键阶段,呵护我们的好奇心、包容我们的虚荣心、维护我们的自尊心,就是姜老师所选择的爱我们的方式。

  姜老师从不否认高考的重要性,但却很少对我们讲“闲时不学用时悔”“书到用时方恨少”等道理。她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并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记得有次期末考试后,她语气平和却异常坚定地对我们说,包括高考在内,任何一次考试的分数只能部分地验证某一阶段学习的效果。考试发挥得好,自然可以高兴,但也不值得过于欣喜;发挥得不好,也无需低落,更不必灰心气馁,因为今后还会有很多机会。即使面对高考,发挥不好仍然可以复读,“在人的一生中,没有任何一次考试是决定命运的!”姜老师的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成为指引我平和面对顺境与挫折的明灯。我深深地体会到,姜老师把对我们的爱,转化为殷切期盼——每一棵幼苗都能长出自己的形状,迸发自己的活力;每一个花苞都能开出自己的花朵,散发自己的芬芳;每一个学生都能长成理想的模样,成为更好的自己。

  课堂教学之外,姜老师致力于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培养我们对文学的兴趣。记得那是高二第一学期的一节自习课,她提着双卡录音机走进教室,说录下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与欣赏》栏目常亮老师赏析《扬州慢》的节目,要带我们一起聆听。“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当常亮老师那中性醇厚、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弥漫整个教室时,我的心忽地开始随着作者姜夔的脉搏跳动,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那有“黍离”之悲的凄怆氛围。那种感受,真的像是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在瘦西湖的浅夜里,自己孑然地站在红药桥上,落寞地面对着荠麦青青的春风十里……在那之后,姜老师又带我们品读柳永笔下杭州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绝美词句竟让金主完颜亮萌生投鞭渡江之志,更让我们如饮仙醪般沉醉。后来还有周邦彦、李清照、陆游……正是这些浸润心灵的文学熏陶,让我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毅然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9年,我们组织了毕业30周年聚会,也把姜老师接到了聚会现场。30年过去了,她依然精神饱满、平和淡雅。看到从世界各地赶回来参加聚会的学生,姜老师特别高兴。她叮嘱我们,无论年龄几何,都要保持好奇心,有事可做,更要不断为生活注入新意义。对生活满怀热爱的您,永远是我们尊敬的老师。

  姜老师,您就像一池碧水,教会我们以柔情和爱心体味生活的悠长。您的教诲我们铭记于心!愿您未来的日子永远与快乐相伴!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