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故宫的红墙金瓦凝缩成书签的精致纹路,当敦煌的飞天壁画跃然咖啡杯的杯身,博物馆中的千年文明正通过文创产品打开新的传承通道。然而文创领域仿冒侵权乱象时有发生。近期,北京市依法查处首例北京中轴线文博文创产品侵权行政处罚案,24.3万余元罚没款落槌,不仅是对涉事商家侵权行为的精准惩戒,更剖开了文创产业“正版刚起步,盗版已扎堆”的顽疾。(据《经济日报》10月27日报道)
文创,一个“创”字体现着其核心价值所在。哪一件能成为买家“心头好”的优秀文创产品背后,不藏着一个团队对历史文化的深度学习和对艺术表现的精雕细琢呢?而这一切被盗版者轻松剽窃了去,省去前期研发和设计投入,用低廉材质快速复制,以低价抢占市场。此种无下限之举,让创意团队的心血付诸东流——当精心设计的“李逵”被粗制滥造的“李鬼”们淹没,原创作者难免会因为投入与回报严重失衡而伤透了心,陷入“不敢创新、不愿投入”的恶性循环中。
更可怕的是,“李鬼”们正在消解着文创产业的文化传播价值。每一件优秀文创产品的设计细节、工艺选择都承载着深厚且独特的历史内涵与文化精神。正版敦煌文创的丝巾,会严格依据壁画色彩的矿物颜料成分调配色卡,确保每一抹色调都贴合古画原貌;正版三星堆文创的青铜器复刻品,会遵循考古发现的比例数据,还原古蜀文明的审美特质。而“李鬼”们为了压缩成本,常常随意篡改图案、简化工艺,把承载着文化记忆的文创产品降格为普通小玩意儿。当消费者兴冲冲把山寨货买回家,接触到的是走了样的文化符号和粗糙的工艺呈现,不但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还可能形成“原本就这样”的错误认知。
文创产业如此容易被侵权者钻空子,原因众多。首先,文创产品大多是小巧精致的日用品,仿造起来难度不大,尤其部分热门IP的核心元素更是很容易被捕捉复制,给了盗版商家可乘之机。其次,这种侵权行为隐蔽性很强,取证艰难,部分侵权商家就算被查处,也只需要承担很低的违法成本,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再次,部分消费者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禁不住“样式差不多、价格差不少”的选择诱惑,一不留神就选了“更划算”的仿品,无形中为盗版提供了生存土壤。此外,文创产品生命周期短的自身特性也加剧了维权困境——等到漫长的诉讼结束,市场热度早就过去了。
要想真正打击“李鬼”,必须要构建“全链条保护、多维度发力”的治理体系。法律层面,应当明确原创设计侵权的认定标准与赔偿尺度,让侵权者“赔到底掉”。监管层面应该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文创产品侵权监测平台,实现对线上线下侵权行为的精准打击。企业层面,文创商家需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做好专利、商标的注册工作,同时建立侵权预警机制,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持续创新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让盗版者“仿不及、仿不像”。
消费市场的引导同样不可或缺。可以通过公益宣传、科普教育等方式,让公众理解:购买一件正版文创,既是对创作者的尊重,也是对文明传承的守护。当买家愿为创意背后的故事与价值买单,“用脚投票”的市场力量将成为抵制盗版的最强屏障。
当法律的防线更坚固、监管的眼睛更明亮、企业的创新力量更坚韧、消费者的认知更清醒,“李鬼”终将无处遁形。唯有如此,文创产业才能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生长,原创作品才能带着文化温度直抵人心。(韩莉)
 晋ICP备17002471号-6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