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港澳三地携手,做的数字教育联盟长什么样?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30 13:43
注册公司服务中心 - 财务

点点关注,精彩不迷路

本文由华领人工智能原创

前不久,一场聚焦数字教育深化合作的会议在杭州落下帷幕,“浙港澳中小学数字教育联盟”随之成立。

浙港澳三地携手,共同站在了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潮头。它们不仅是经济活跃的高地,更是教育创新探索的试验田。对于全国中小学校长及教育管理者而言,关注并借鉴浙港澳三地的典型经验做法,无疑是找到了一面清晰的“参照镜”,有助于顺利推动学校实现数智化升级。

浙港澳三地再携手,共谋数字教育落地新方案

日前,由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指导、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浙港澳姊妹学校数字教育合作推进会”在杭州市春晖小学成功举行。

会议的核心成果,便是同步成立了“浙港澳中小学数字教育联盟”,并新建了一批姊妹学校。此举旨在推动三地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智慧课堂构建、在线课程共享、虚拟实验实训等关键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对接与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地应用,最终培育出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数字胜任力的未来公民。

回顾近两年的政策轨迹,不难发现,浙港澳三地政府对中小学数字教育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分别来看:

浙江

浙江省于2025年4月发布《浙江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9年)》,明确分阶段推进,最终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生态,重点举措包括建设教育大模型基础设施、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开展师生素养培训以及建设试点校与实验区,系统性和基础建设导向十分突出。

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于2025年1月成立数字教育策略发展督导委员会,着力推动数字教育,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强化教师专业培训。其亮点在于高层级统筹和教师赋能,例如在初中科学科推行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先导计划,并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

澳门

澳门特别行政区于2024年完成课程修订,将编程及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从法律层面保障学生系统学习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全民化,并配套系统的师资培训。

由此可见,此次“浙港澳中小学数字教育联盟”的成立,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三地政府持续推动数字教育的系列扎实举措上,为了进一步交流经验、共享资源、提升质效而迈出的关键一步。

从典型案例,看数字教育的“浙港澳方案”

推进会上,同时展示了四所中小学校的生动案例:包括杭州市天长小学的深度合作、香港何福堂小学的系统化课程、宁波崇正书院的规模化治理到澳门培正中学的个性化赋能……

“港澳浙”四所学校案例

杭州市天长小学:一方面,学校积极开设AI启蒙课程,引导学生理解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前沿技术的底层原理。另一方面,主动探索AI赋能下的智慧课堂与作业管理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行为分析、个性化辅导以及学生成长全过程的数据记录,为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香港何福堂小学在人工智能与创新教育方面也做出了系统性的校本实践。学校构建了一至六年级贯通的AI课程体系,涵盖AR/VR体验、编程与创意思维三大方向。在课堂中,学生通过“AI猜画”等趣味活动亲身体验数据训练的全过程,学习运用AI绘画工具将简笔涂鸦转化为精美图像,甚至尝试自行训练语音与影像识别模型。学校还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机器人课程,并举办创客设计比赛,引导学生善用AI工具进行太空主题等创意设计,在此过程中同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宁波市镇海区崇正书院作为一所拥有三千多名学生的学校,展现了兼顾个性化与规模化的转型策略。架构上,学校构建了名为“学真路”的数字基座,实现了数据驱动的精准治理与扁平化管理。课程上,实施“161”特色体系,依托线上选课平台实现个性化教学安排。分阶段引入AI工具,从课堂即时反馈、错题智能归因到自动化阅卷,逐步实现精准教学。此外,学校还创新打造了AI深度融合的“五育”场景,涵盖智慧德育、AI作文辅导、智能体育监测等内容,动态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现了从“经验管理”到“数据治理”的质的飞跃。

澳门培正中学则是国内最早一批引入AI教学的先驱之一,其探索历程和教学成果颇具代表性。培正中学让AI从遥远的概念,落地为融入日常学习的工具。例如,初中生们会在科技课上,借助AI工具进行理论探究、3D建模甚至生成产品说明书,在短短八小时内便能合作完成一个简易火箭的设计,展现了AI赋能下学生解决问题的巨大潜力。同时,学校以“创造”代替“考试”作为新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以赛代练”,在真实项目中培养创新创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曾通过大数据融合Steam的教学方式,成功激发了部分传统评价中表现一般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成绩,体现了因材施教和精准干预的成效。

四个典型案例清晰地表明,积极建立跨区域、跨学校的交流合作机制,深度开发数字教育潜力,是应对未来挑战、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这些学校在实践中,不仅关注技术的引入,更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为广大中小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范本。

从这份经典案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基础教育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几个关键动作:

关键一:聚焦 AI 启蒙与创新教育,打造系统化、贯通式课程。

比如,杭州天长小学开设 AI 启蒙课程,香港何福堂小学构建一至六年级覆盖 AR/VR、编程等方向的 AI 课程体系,澳门培正中学将编程纳入校本课程并研发 “AI + 跨学科” 课程,形成从基础原理到实践应用的完整课程链条。

▲(图源:澳门培正中学官网)

▲(图源:香港何福堂小学官网)

关键二:以 AI 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与作业管理,实现精准化教学。

包括教学行为分析、个性化辅导、学生成长数据全程记录,以及课堂即时反馈、错题智能归因、自动化阅卷等功能落地,同时拓展 AI 与“五育”融合的多元场景。

关键三:通过趣味活动、校企合作、赛事竞赛等形式,强化学生AI实操与创新能力。

如开展 “AI 猜画” 等体验活动,联合高校开设机器人课程,举办创客设计比赛,以真实项目驱动学生运用 AI 工具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

关键四:搭建统一数字平台,实现规模化与个性化兼顾的管理与教学。

如宁波崇正书院构建 “学真路” 数字基座,依托线上选课平台推行 “161” 特色课程体系,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扁平化治理与精准教学安排,完成从 “经验管理” 到 “数据治理” 的转型。

关键五:突破传统考试模式,建立以 “创造” 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

鼓励 “以赛代练”,结合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实现因材施教与精准干预,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六:保持教育数智化的前瞻性与连贯性。

从早期电子学习布局,到 AI 课程逐步深化、跨学科融合,形成长期稳定的探索路径,推动技术与教育数智深度融合。

四个典型案例清晰表明,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引入,更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这些工作不是各自开展,而是形成合力、系统推进学校的数智化转型工作。

然而,如何系统规划和落地人工智能教育,将其从亮点案例转化为普惠性的教育提升动力,是许多学校管理者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是难点和痛点所在。

回应政策、借鉴典型,这套方案让AI教育真实落地

要规模化、深层次地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需要一套既具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系统性建设方案。这样的方案应当能够回应政策要求,借鉴先进经验,并解决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

华领通智旗下AI水手推出的“人工智能教育学校建设方案”,正是基于对当前教育数字化趋势的深刻洞察而设计的。该方案沿着“1-2-3-4-5系统模型”展开,为学校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1”的含义,在于该模型强调构建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其核心是以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重构以“师生机协同”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因材施教。

“2”则代表了重点提升“2支队伍建设”。其一是提升校长的数字化转型领导力与智能治理能力,实现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其二是促进智能型教师的角色转型,帮助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体验设计师和伦理把关者,提升其智能备课、数据解读及工具应用能力。

此外,方案致力于实现“3大赋能提升”。在课程赋能上,构建全学段课程体系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在课堂教学赋能上,推广智能环境下的“331实效教学法”,利用AI技术赋能教学环节;在课题研究赋能上,提供智能化科研工具,促进跨域协作,支持数据驱动的教育研究。

4”指的是细致响应学生、家长、教师、社会这四方面的关键需求。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跨时空资源体验及心理健康守护;针对家长,提供透明化学情看板和科学家教指导,促进家校协同;针对教师,着力于减负增效与专业成长双驱动,通过智能工具释放教师精力;针对社会,则着眼于通过AI通识课程提升未来人才技能,并利用技术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回应了国家推动教育公平与现代化的人才战略。

最后,方案强化“5育融合”,旨在构建AI赋能的全人培养体系。具体来看,“智育”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与跨学科融合;“德育”从单向灌输转向情境浸润与数据驱动;“体育”从经验指导升级为科学监测与智能干预;“美育”从技能传授迈向创造力激发与文化传承;“劳育”则从体力劳动演进为智慧实践与产教融合。这一全面育人的理念,在宁波崇正书院、澳门培正中学等校的五育场景创新与综合评价改革中已初见端倪。

浙港澳三地的合作与实践已经点燃了探索的火炬,照亮了前行的部分路径。随着“浙港澳中小学数字教育联盟”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像AI水手“人工智能教育学校建设方案”这样的系统性方案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基础教育将在数与智的融合中,开辟出更广阔、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新天地,培育出能够自信应对未来世界挑战的新一代!

欢迎留言:作为教育从业者,您认为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有哪些困难?欢迎您在文章下方留言,与同行交流!

关注我们,精彩不迷路!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