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是生产队的驴,现在是保种场的宝”。家人们,这话说得一点不假。就拿安徽独有的纯种淮北灰驴来说,如今在农村都快绝迹了。好在近些年,在保种场不断努力下,种群数量正慢慢回升。
那为啥会走到这一步?说到底,是驴的“老本行”被替代了。以前养驴,图的是能拉磨、犁地、驮东西。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电驴”上场,毛驴“下岗”,导致饲养量大幅下降,再加上缺乏系统性选育和保种,像淮北灰驴这样的地方品种,已经属于濒危物种。
另一方面,养驴确实显得“不划算”。驴一般得养两三年才能出栏,母驴一年也就一胎,跟鸡鸭猪羊一比,回报周期实在太长。有句话糙理不糙:“有养驴的工夫,养点啥都看到回头钱了。”
可正因为养的人越来越少,行情的风向,悄悄变了。
如今全国驴的存栏量从1100万头跌到不足150万头。物以稀为贵,价格可就蹭蹭往上走。现在一斤驴肉能卖到七八十元,好部位甚至超过百元一斤,城里人想吃口正宗驴火,都成了难事。
更别说一张优质驴皮能卖几千块,阿胶背后的市场更是庞大。难怪网友调侃:“牛马有的是,驴不够了。”现下,全国一年要消费200万头驴,出栏量却只有80多万头。这缺口,超过60%!
不过这“缺驴危机”,对咱农民来说,未必不是一次机遇。
眼下在安徽、甘肃、山东等地,养驴已经成了乡村振兴的重点扶持项目。从保种、养殖到加工、销售,政策一路铺到终端。如今咱养驴的思路,也得换换了。
第一是跟紧政策走。比如甘肃的“投驴落驹”的模式,企业提供驴苗,农户代养,按约定价格回收。既解决了最头疼的销路问题,押金也不高,相当于给养殖上了一道保险。
第二是找准品种优势。像淮北灰驴这类地方品种虽然长得慢,但耐粗饲、抗病强,繁殖性能好。保种不仅是留个念想,更是给未来留张王牌。
三是抓住产业链机遇。从驴肉、驴皮到驴奶,目前深加工企业都在找稳定货源。
家人们,养驴不比养鸡鸭,不能指望“快进快出”。它适合有耐心、有资金的农户。最好是“两条腿走路”,主业不丢,副业养几头驴。要是当地有龙头企业带动,搞订单养殖,那就更稳妥了。
所以,别听人吹得天花乱坠,也别因一时困难就全盘否定。您那儿要是条件合适,又有政策托底,不妨先试试。
农业没有暴利,只有细水长流。咱农民最懂的,就是时间的力量。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作者:李忆宁
【来源:农民日报】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