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宅,东⽅美学在养云的两种当代叙事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30 12:10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坐落于上海市郊的养云·河岸大宅建筑群落中,两座古宅静待新⽣。在养云“⼤象⽆形”艺术⽣活节的背景下,这里展开了一场东⽅美学的双⽣对话。梁建国与吴滨分别执掌河岸⼤宅17与18号院,以古宅为纸、艺术为墨,将东⽅哲思融入日常,让美学从展墙走入⽣活。这片由建筑⼤师Kerry Hill在上海留下的首个且唯一的作品,以精妙的光影融合自然与人文肌理,在喧嚣时代中开辟另一种⽣活可能。在这里,艺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呼吸之间的日常,吸引两位设计师走进养云,不为设计而设计,让艺术真正成为滋养⽣活的灵魂。


17号院,梁建国的“⽆为”与“疗愈”




推开17号院的木门,仿佛踏入了一个笔墨与空间对话的现场。梁建国在这里践行着他的艺术⽣活化,⽣活艺术化理念,让设计退隐到艺术的背后。国际策展人郑胜天、空间设计⼤师梁建国共同为中国当代书法代表人物王冬龄策展,将动与静、力与美的东⽅哲思带入养云。


左:乱书《人⽣得意须尽欢》

右:乱书《⼤象⽆形》


左:乱书《⽼子·第五十一章》

右:乱书《金刚经偈》

王冬龄的乱书作品《人⽣得意须尽欢》悬挂于此,狂放的笔触与⽼宅的木结构形成微妙对话。梁建国巧妙地运用游园式的动线设计,让观者在移步换景间,不期而遇《⼤象⽆形》的洒脱、《结庐在人境》的超然。他说:“最难的就是节制,你做的所有东西,不要跟本身艺术作品去冲突。”


为本次展览特意创作的《金木水火土》装置

在古宅的厅堂里,为本次展览特意创作的《金木水火土》装置格外引人注目。彩色亚克力材质与百年⽼木形成鲜明对比,反而为古⽼空间注入了当代的活力与趣味。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装置不止是一件艺术品,还是一件可以拥有的“商品”。梁建国直言:“因为刚好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心理作用嘛,就特别是现在⼤家都相信,这是一种精神疗愈。”这正是他艺术⽣活化理念的体现,让艺术成为触手可及的精神慰藉。





1&2.“开窗莫妙于借景”,梁老师通过留窗让自然景观和王冬龄老师的作品完成了一次艺术对话。

3.乱书《红豆生南国》

院落深处的树下,王冬龄在这里展开《道德经》乱书创作,使其升华为一场用笔墨与时间对话的疗愈仪式。梁建国解释道:“我们不要让自己过度地去消耗,我们是通过做这个事情,是在诚心蓄能。”


18号院,吴滨的“张力”与“时空”



步入18号院,吴滨用摩登东⽅的设计语言策展、创作,他和当代艺术的开创者与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谷文达的合作,恰如一场充满张力的深刻对话,跨越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概念。



《天象》系列作品

主楼首层呈现的《天象》系列作品,儒石阵列以强⼤的气场迎接着来访者。十三块石头散布于空间的各个角落,砂砾铺就的步道蜿蜒而入。吴滨通过对光线的精细调控,使空间在曲暗中积蓄力量——目光被引导至作品,四周渐入虚化的场域。置身其中,既能感受老宅数百年的沉积,又能全然沉入作品的场域之中。


《基因与蜕变》

吴滨通过钢板重塑了古宅的观展动线。他说这样是为了引导观众,营造开合之间、明暗之间的变化。在幽暗的空间里,低角度的天光反射上来,点状照明精准地打在作品上,营造出冥想的氛围。作品《基因与蜕变》以红绸缎构建巴比伦塔式的椭圆环形装置,成为空间的视觉焦点,地面镜面的反射让整个空间产⽣了⽆限的延伸感。吴滨介绍,观众不仅可以看,还可以以“听”的⽅式进入这个装置,“在看的同时,也是可以被听见的趣味”北展厅,谷文达的作品《简体词—壹种中文⼤模型》覆盖了天地墙,吴滨营造了一个非常洗练的空间盒子,在这里,传统文字被解构重组,创造出超越文化界限的新意义。




1.《简体词—壹种中文⼤模型》

2.《天象》系列作品

东方自然元素在18号院被提升至哲学高度。五亿年的儒石承载着时间的概念,幽暗的光线与沙地共同营造出冥想的氛围,北展厅的简体词跳动着生命的能量。吴滨希望通过这些元素,让人在精神洗礼中完成与自我的对话。



谷文达作品《欢乐颂》(十二⽣肖)

站在养云河岸⼤宅的庭院中,望着相邻的17号与18号院,不禁让人思考:尽管路径迥异,但梁建国与吴滨的实践,其实都在回应着同一个核心问题——艺术如何通过设计,真正转化为可感知的⽣活气息?




“不消耗自己,在做喜欢的事情中蓄能。” ——梁建国

梁建国选择“向内求”,将王冬龄的书法艺术融入日常起居,甚至转化为可拥有的精神商品。他的空间透着文人雅士的洒脱,让艺术如呼吸般自然存在于⽣活之中。他说:“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有一样就是由于我们都相互仰望。”这种谦逊的态度,让他的设计始终为艺术服务。




“快节奏下的都市人群,

内心一定会向往更松弛、更有养分的状态。”

——吴滨

吴滨则偏向“向外展”,在古宅中制造冲突与张力,将谷文达的观念艺术转化为可步入、可感知的身体体验。他的空间带着哲人诗人的深邃,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史诗。他说:“我觉得一个好的创作者,他是融会贯通的一个状态。”


令人感动的是,两位设计师都将这次合作视为一次彼此的滋养。梁建国欣赏吴滨空间的“更艺术了”,吴滨则偏爱梁建国装置的“互动与松弛”。正如梁建国所言:“我们内心骨子里是一样的,只是教法不同……相互顾盼,才是爱。”这恰恰是东⽅“和而不同”智慧的极致体现。


他们改造的远不止是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活⽅式。梁建国通过“艺术⽣活化”,让书法走出展厅,成为日常中的陪伴;吴滨通过“空间戏剧化”,让观念艺术变得可感可触,成为精神的洗礼。尽管⽅法不同,但都致力于让艺术、空间与人形成一个完整的⽣态系统,让身处其中的人,找到与自我、与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鸣。

在上海养云这片秘境中,时间仿佛以另一种节奏流淌。经过二十余年的沉淀,这里不仅是一处栖居之地,更是一个历经廿载养蓄、自然⽣⻓的全球艺术村落。ART养云作为核心艺术载体,持续推动文化探索与艺术实践,每年呈现众多高品质展览。艺术在这里真正突破了空间地理的界限,融入⽣活的每个角落。树与宅相守,水与岸回响,物与我相容,东⽅美学中⽣⽣不息的哲思在此落地⽣根。


真正的东⽅美学,从来不是复古的符号,是一种⽣活的智慧。它能够在古宅的肌理中,借助设计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出既承接文脉、又安顿当代人身心的高品质⽣活。站在河岸边,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古琴声,忽然理解了梁建国所说的“不消耗自己”的真意,也明白了吴滨追求的“更松弛、更有养分的状态”。

最终,我们追寻的是如养云所呈现的一种让艺术成为日常、让设计回归本心、让⽣活充满呼吸感的理想境界。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不卷”的活法,在与美学⽣活的重逢中,遇见那个更从容、更真实的自己。


展览信息

《書道可道》王冬龄个展

艺术家:王冬龄

策展人:郑胜天、梁建国

展期:2025年10月11日-2026年4月10日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中青路1515号

养云·河岸⼤宅17号院

《简体词—壹种中文⼤模型》谷文达个展

艺术家:谷文达

策展人:吴滨

展期:2025年10月12日-2026年3月11日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中青路1515号

养云·河岸⼤宅18号院



摄影 | Runzi

部分图片提供 | 养云

文 | Sea

采访 | 王小邪

编辑|Dona

设计丨卓玛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