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学教育”,顶尖高中如何布局?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30 08:44
注册公司服务中心 - 财务

本文转自:文汇报

张鹏

中学积极探索AI赋能教与学。 上报AI超级平台生成

■主持人: 张鹏 本报记者

■嘉宾: 冯志刚 上海中学校长

周彬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

吴坚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舒义海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党委书记

徐飞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

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正裹挟着包括教育在内的诸多行业滚滚向前。在教育实践中,拥抱技术革新也成为高中的必然选择,尤其是顶尖高中,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高校输送优质生源的重要责任。

步入人工智能(AI)时代,高中育人方式要如何变革?日前,在上海中学举办的“AI+科学教育”主题研讨沙龙上,多位国内顶尖中学的掌门人接受本报记者约请,畅谈AI赋能科学教育的学校实践智慧并展望未来。

步入AI时代,对学生基础的推理运算、记忆等能力的培育是不是可以“放一放”;放眼未来,知识的获取更加容易,学生的学习能力到底会变强还是会被削弱……面对技术对课堂带来的冲击,一批国内知名高中的校长们大多保持着理性思考,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让AI赋能教与学。

虽然具体的教改举措各不相同,但校长们也达成一点共识:不论技术如何变革,高中最重要的责任仍然是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高中教育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主持人:AI时代到来,对高中教育意味着什么?当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渗透到课堂和教师团队中,将为教育带来哪些颠覆性变化?

冯志刚:步入AI时代,很多学生接触AI工具的年龄甚至比老师都要早很多,校长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开放的思维,支持学生的多样体验,包括试错。

高中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成型”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高中教育的价值是给一批有潜力的学生打好将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同时,要夯实全体学生的创新根基与学术素养。

我认为,高中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给学生以知识铺垫、方法指导、思维训练和志向引导,帮助学生找到一生的志趣。

徐飞:AI的出现让不少教育者开始思考未来的课堂会怎样。目前,更多教育工作者认为,未来课堂应该是老师、学生、机器共生的生态。

由此谈到创新人才培养,最值得关注的是学生“从0到1”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伴随着AI时代的到来,我们也应该想一想,能否推动教育实现“从1到0”的变革?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刻感受到,当下学生的学习负担太重了。AI的出现会使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此时,我们也应该探索,AI工具的运用是否可以为学校教育、为学生学习做一点“减法”。

当然,AI出现后,社会上也有很多声音,比如,基础的推理运算能力不重要了,记忆能力培养也可以“放一放”了……但我认为,AI时代,学校教育仍然需要坚守一些传统的能力培育。AI会的知识,学生要掌握;AI擅长的,学生应有更深入的思考。

AI是教育的“脚手架”还是“千斤顶”?

主持人: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从最初的欣喜情绪中冷静下来,重新思考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AI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周彬:相信教育工作者们或多或少都思考过一个问题:AI对于学校教育和人的成长,究竟是“脚手架”还是“千斤顶”?

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当我们讨论AI时,是在讨论AI技术,还是在讨论AI产品?大多数时候,我们提及AI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时,指的其实是AI产品对课堂的冲击。实际上,随着AI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使用者面对AI产品时的抵御能力会越来越弱。就此而言,AI产品若在学校大规模使用,很有可能让人的学习能力总体上被弱化。

因此,学校在面对众多AI产品时,要严格遴选、把关。应该设定相对固定的标准来评估AI产品对学校产生的影响。而且,AI产品进入校园,必须有相关课程作为保证。不能在技术的裹挟下,使教育变得“庸俗和愚蠢”。

吴坚:AI时代,学校教育确实遭遇不小的挑战,教育者也有诸多困惑。比如,对文科而言,有多少作业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如何定义学生学习“作弊”?当我们为技术带给教育的积极影响欢欣鼓舞时,同样不能忽视教育者要坚守的教育的核心价值。

对教育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运用机器思维理解人才培养的理念。很多人认为,AI阅卷、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与人的交流。而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教育场景和有价值的对话,在这方面,技术不是万能的。

未来教师将是“教育设计师”?

主持人:面对AI浪潮,建设一支能驾驭AI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变革的突破口之一。那么,未来需要怎样的教师?高中在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方面有哪些举措?

冯志刚:在上海中学,只会教一门学科的教师已经很难成为“中流砥柱”。几乎每位教师都在主责主业之外,会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研发一门跨学科课程或领衔一个学生社团的活动。通过这样不断学习和自我督促,学校的年轻教师进步明显。在面对技术革新时,他们也有十足的信心应对变化。

面向未来,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和认知,都要有所改变。以不少老师目前都在使用的AI批改作业为例。批作业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教师在学生作业本上简单写下几句评语,也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基于目前我对学校教学情况的观察,AI批改作业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在这一点上,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对象和育人本质。

舒义海:AI时代,学校教育正在发生转变:教育目标从更重视知识传递转向更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评价方式从唯一的标准答案,转向对创新方案的解读;教学方式从简单的机械训练,转向打造主题性的综合实践。教师的职责也将从“为已知而教”转化成“为未知而教”,他们将担任AI时代的“教育设计师”。

在巴蜀中学,我们通过13个博士工作室组成学校的AI科学教育攻坚团队,构建智能教研平台,让各科老师都会运用AI技术。当老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周彬:在过去3—5年时间里,华东师大二附中招聘的新教师中,70%都是毕业于清北复交的硕士和博士。他们到中学来任教,如何发挥他们所长?最近,学校也在做一些新的探索。我们统计了这些硕士、博士的最高学位的研究方向,并根据他们的研究方向,重新构建学校几个较大的实验室。比如,有些教师是物理系毕业的,可能就让他来主持集成电路相关实验室的建设;有的老师是生物专业毕业的,可能主持医药类实验室建设。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引导教师在AI时代既要学会教书育人,又要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提升学术能力。

在技术和课程之外,我们还要求教师们做三件事:一是设计相关课程,二是建立社团,三是对标国内外的各类比赛组建相关学科的“校队”。这样,AI产品进入校园就有了课程保证。

如何让学生在科学海洋里“畅游”?

主持人:随着AI不断与教育融合,学校教育如何打破“围墙”,融合多方资源,建设更丰富课程以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冯志刚:当前,学校正努力打造成不同优势潜能、不同志趣追求的学生多元成长的“枢纽”,让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人才。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单凭一所高中的资源还不够。为此,我们深入拓展大学中学合作育人机制。自2008年起,上海中学已累计与20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构建起以“学术志趣聚焦与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大中学协同育人机制。每学期来上海中学授课、指导课题研究的大学教授与科研院所专家超过200位。在这些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学校还创设了100多门科学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选课学习,进一步聚焦自己的科学志趣,在科学的海洋里“畅游”。

近10年来,在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学校还不断扩充实验室建设。10年前,上海中学就有30多个实验室,现在,学校的实验室数量已达到120个左右,未来,学校的实验室将达到500个,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舒义海:在巴蜀中学,科学教育的突破口是深化课程改革,为此,学校积极构建AI融合的科学教育体系。

在课程方面,学校开设了AI与生命科学、AI与化学探究等融合课程,还建设了多个科技探究实验室,并探索利用AI建设仿真实验室等。学校通过打造开放的课程平台,把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当地企业的资源统筹起来,为科学教育赋能。

在此基础上,巴蜀中学也探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科研机构一同参与的科学教育新生态。

吴坚:技术赋能下,科学课程可以从原本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模拟,教师的课堂不再是对已有知识的验证,而是通过AI模拟创造新知识,从而解决原本不可解决的问题。此外,技术还会使得原有统一的教学模式,转为打造自适应的学习伙伴,更符合每个学习者的需求,在班级制度下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差异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AI也可以构建新的学习样态。

说实话,当下高中课堂仍有相当比例的时间用于应试和刷题。AI赋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其从“解题工具”转变为“科研助手”,从而解决学与用脱节,以及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目前,复旦附中正建设AI数字工坊,并引入科技企业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搭建AI应用的基础底座,为学生创造更多可能。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