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温州日报
青科会“大学教育与未来人才培养论坛”在温肯举行
AI时代,大学如何赋能未来人才培养?
本报讯 (记者 卓扬 通讯员 侯倩雅 王舒) 日前,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大学教育与未来人才培养论坛”在温州肯恩大学举行。论坛汇聚国内外高校领导、教育专家与青年科学家代表,围绕“大学教育与未来人才培养”主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变革方向与育人新范式。
“面对人工智能等科技浪潮,大学教育必须主动引领变革。”会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张宁提出高等教育创新的三大方向: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建构;推动教学模式向智能化、个性化与国际化转型;构建以持续学习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主旨报告环节,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杨宗凯以“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智能时代”为题发言,提出教育生态正从“师生二元”转向“师机生三元”,应树立“价值为先、能力为重”的人才标准,探索未来课堂与智能治理的新路径。
西交利物浦大学理事、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围绕《全球视野,本土理解,国际行动——未来教育的探索》,分享中外合作办学的跨文化融合经验。他表示,AI带来知识泛滥等挑战,教育目标应从“防无知”转向培养创造力与人机协作能力。未来教育呈跨校跨国、需求导向、技术驱动等特点,大学应改革教学模式,保留学术活力,培养学生独特智慧。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副校长马歇尔聚焦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明确未来大学育人核心目标。她分享该校在AI教学法、教学奖励体系、学术领导力发展及国际合作方面的实践。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视光学院副校长阿尔贝里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全球化时代大学对“人”的价值回归。他提出大学应围绕五大支柱促进学生成长:寻找人生意义、重视人际关系、合理利用AI、推动跨学科合作、培养积极情绪,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学习路径。
大学校长圆桌论坛环节,来自昆山杜克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的高校教育专家,围绕“未来人才培养”进行深度对话,进一步凝聚教育共识,为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基地”在论坛上揭牌。该基地意在培养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思维与领导力的国际化人才,为学生应对全球挑战、投身国际事业奠定基础。
据了解,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已连续六年在温肯举办分会场活动。作为中外合作高等教育的典范,温肯融合中国教育理念与国际视野,已构建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在校生本科生超5000人。近三年,深造率及进入全球百强名校比例均超70%,未来将启动“二次创业”,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