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东”在哪,“兄弟”是谁?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30 01:36
软件著作权服务中心-企业CBD - 服务中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朱洪蕾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提起重阳节,就不得不提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诗人写出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人又写到远在家乡的兄弟,重阳节登高时也在想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17岁的王维在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已秋天,红叶渐落,天渐凄寒,他想到远在故乡的亲人,顿时诗意勃发,即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诗中的“山东”,是现在的山东省吗?诗句中的“兄弟”,又指的是谁?“茱萸”是什么?

“山东”在哪?

在今山西省

“山东”,最初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主要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设山东东路统军司,“山东”始作为政区名称。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清初设置山东省,“山东”才成为山东省的专名。

据《辞海》记载,王维,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据《旧唐书·王维传》:“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今山西省吉县),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

对于当时寄居长安的王维来说,因家乡蒲州在华山以东,故称“山东”,其实就是现在的山西。也就是说,王维其实是正宗的山西人。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山西省临猗县政协原副主席卫立业研究认为,王维出生地应在河东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据他考证,唐贞观十七年,王维族侄、虢州刺史王颜所撰《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记载,王维的十七代祖应为王卓。

“兄弟”是谁?

22岁时,王维考中进士,宦海沉浮约四十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王维被誉为“诗佛”,他的山水田园诗写尽盛唐最美光阴,他一生淡泊名利却极重亲情,创作了大量的亲情诗,可谓“别此最为难,泪尽有余忆”。

王维有四个兄弟,王缙、王繟、王纮、王紞。他与二弟王缙情谊最深,王缙诗名虽不及王维,却精于政事,官至宰相,曾获杜甫在《诸将五首》中的点赞。

杜甫《诸将五首》第三首说:“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杜甫点赞的“王相国”,正是王缙。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61岁的王维因“妻亡无子,孑然一身”且“三十年独居一室”,病势加重,他给在凤翔出差的弟弟王缙写下遗书后溘然长逝。

“茱萸”是什么?

是一味中药

插茱萸的节俗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西晋时期周处编著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

与“茱萸”一同留存在诗句中的,还有饮茱萸酒、佩茱萸囊等习俗,重阳节因此也被称为“茱萸节”。

诗中的茱萸更是一味中药,中药里面的茱萸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茴香科植物吴茱萸,但具体是哪种茱萸,却一直存在争议。

从药性上判断,王维诗句中提到的应是吴茱萸。吴茱萸气味浓烈,有芳香辟邪驱虫的作用,适合佩戴;而山茱萸性偏平,没有特殊气味。

而从实际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王维诗里描述的应是山茱萸。吴茱萸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一带,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浙江、四川等地。山茱萸多分布于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据中国中医药报,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认为这一天佩戴茱萸,可以辟邪祛灾。因为重阳节是农历的节日,按阳历的节日算也要到10月了。山茱萸花期在5~6月,果期在8~10月。吴茱萸花期在6~8月,果期在9~10月。无论哪种茱萸,重阳节的时候早就没有茱萸花。所以,重阳节插的茱萸应该是茱萸的果实,而不是它的花。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