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郑文静)近日,贾平凹最新长篇笔记体小说《消息》在京举办新书发布会。这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文学盛会,汇聚了出版界与文学界重磅嘉宾,更以对新作内容、创作初心与文学价值的深度解读,让这部承载大地气息与人文温度的作品走进公众视野。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消息》作者贾平凹,携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评论家潘凯雄,《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评论家刘琼等嘉宾展开深度对谈。
现场,贾平凹分享了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在现代化的全球视野下,中国文学应该呈现一种什么状态?不光在题材上,写法上还有什么可能突破和创造?在人类遇到困境的时期,精神的出路应该在啥地方?还有什么可能?”
这是贾平凹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对当代文学发展方向的追问。

贾平凹谈道:“我确实跑了好多地方,但是跑的都不是大城市,也不是旅游景点,是愿意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愿意进哪个村子就进哪个村子,愿意敲开哪个农户家门就到哪个农户家门,没有目的性,反正就是随便跑,随便拉话,随便看,基本上就围绕着秦岭这一座山,也围绕着黄河这一条河,就在这个范围内走。作为一个写作者,比如拿我来讲,在城市里面待的时间长了,对于乡土的东西都是过去的认识,好多都是概念化了,当实际看到了更鲜活的东西,就有好多启示,好多启发,所以回来完成了这本书。”
贾平凹还分享了有关书名“消息”的深意。他说,曾有朋友建议书名应为“太息”,因为屈原有“长太息以掩涕兮”,苏东坡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表达,也十分契合书中对“大地生生不息”的书写。“但是我想了想,还是叫‘消息’好一点,消息实际上就是大地的气息,气息也就是一股子风,形成风,从大地上刮过。”这个选择,也暗合了他一贯“以质朴文字写人间百态”的创作风格——拒绝刻意的文学拔高,只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
《消息》一书出版后,收到了非常多读者对此书喜爱的反馈。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在现场拿着这本书说:“我是特别喜欢,因为它特别好看。这本书非常适合今天碎片化时代的阅读,因为它是一个笔记体作品,随手一翻,翻到哪一页就读哪一页,就读进去了。但是,把全书读完以后我们又能获得一个整体的消息,一种非常整体的经验,这是让我特别惊叹的地方,特别了不起。这本书的书写也呼应了贾老师刚才讲的两个疑问:到今天来讲,中国文学还能做到什么地步?我们文学的意义在哪里?这本书都作了非常有意思的回答。”
(出版社供图)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