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千里摄
近年来,博物馆成为公众热捧的文化空间,不少热门展览火爆“出圈”,甚至一票难求。与此同时,各地历史文化街区、人文展览也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留影。然而,热闹之余,也有专家提醒,应当警惕“形式热”掩盖了文化理解的深度。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表示,博物馆热体现了公众对文化的渴望,但“突然的狂热”未必有利于文博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今,不少观众进入展厅的主要目的,是拍照上传社交媒体,而与历史、与世界进行安静思考的空间被挤压。博物馆应当是帮助人们与文化发生真实连接的地方,而非流量的背景板。”
陈曾路还指出,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当下的“汉服热”中。一些商家热衷于推出各类“古风服饰”拍照活动,各种历史街区竖起“我在某某路等你来”“我在某某街很想你”这类网红路牌,以吸引游客拍照、打卡。
“许多所谓‘汉服’,仔细看是汉代的下装配宋代的上衣,再加上泉州的簪花——看似华丽,实则混乱。当这种‘不辨流派、不讲体系’的风潮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反而会很快失望,觉得‘原来这些都是错的’‘这些不是传统,不是历史’,干脆弃之。如此循环,文化传承反而会受到负面影响。”
陈曾路认为,“博物馆热”既反映了公众对文化的渴望,也在另一个维度上说明我们的博物馆教育存在一些短板。“我们要摆脱极端化、简化的叙事,学会更细致地讲述和理解历史。唯有如此,考古与博物馆的价值,才能真正转化为全民的文化自觉。”
“热闹不等于理解,人潮不等于深度。文化需要热爱,更需要冷静。”陈曾路说。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