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蔺时工
古往今来,汤汤流淌的大汶河,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流淌着泠泠的诗歌。文人骚客行走汶水的吟咏,在诗言志的同时,又记录下两岸的民生风情、民俗事象,成为大汶河的一幅文化长卷,展示出其波澜绚丽、多姿多彩的一面。

拉纤拖舟
元代学者、诗人、政治家王恽(1227—1304),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他经行大汶河,写有一首《挽漕篇》(一作《拖舟谣》),其中写道:“汤汤汶水波,西骛复东注。势虽汗漫来,止可流束楚。发源本清浅,才夏即沮洳。安能浮重载,通漕越齐鲁……漫村赶丁夫,所在沸官府。先须刮流沙,推挽代篙橹。硬拖泥水行,奚异奡荡努……”诗中提到的挽漕,指中国古代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及其他物资的漕运方式,在《新唐书》里即有记载。元末明初文人陶宗仪《辍耕录》中称:“时方挽漕东南供京师,运河隘浅,不容大舟。”清代顾炎武在《天津》诗里也有描述:“挽漕日夜来,贡赋无留滞。”大汶河冬春枯水期水流浅缓,运送漕粮的船只就要靠拉纤拖舟前行,这个行当就成为汶河两岸百姓谋生的一种职业。拉纤拖舟是个力气活、苦差事,长期在烈日暴晒、冰雪泥泞的环境中劳作,屈身背负棉麻纤绳,拖动船只,绳索勒进肩膀,步步挣扎,艰难行进。
大汶河漕运中止的时间,应该与大运河整体停运时间一致。根据历史记载,元代大运河依赖汶水分流济宁,但因黄河改道导致水源不足,漕运效率下降。清代延续使用该河道,直到1901年漕运制度改革后,漕运被海运逐渐取而代之。至今百年来,已不见拉纤拖舟这个行业。笔者仅2010年在东平一农户见到过其先人在汶河拉纤拖舟的绳索,主人还演唱了拉纤拖舟的号子。
筏瓮渡河
清代官员马维翰(1693—1740),字默临,号墨麟、侣仙,浙江海盐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他在诗作《渡汶河》中写道:“何许水流声,人畜屹不动。询之为汶河,其势若奔控。欲渡河无梁,途穷能无恸。揖手招刘陆,请公试入瓮。”诗中提到的“请公试入瓮”,即早年间大汶河“筏大瓮”渡河的摆渡方式。
另据明代乔宇《渡大汶记》载:“……堑汶河,西南注流入济。奔放湍急,南北岸相距一里。明日,循水浒而东一里许,登筏乘上流顺而西下。其筏缚八木为之,系大口瓮各二于四隅,四方又缀葫芦各四枚,以浮筏上,荆编籍焉,毡席肆焉。设椅坐余于上,用水工善浮者八人,各腰葫芦,肩负而过。中流倾涛驶波,汹涌而来,筏大摇动,余颇有戒心。”
汶河丰水期,山洪倾泻,水涨河宽,洪水狂放如脱缰的烈马。行人“筏大瓮”渡河,即在大瓮两侧绑缚杉木竹竿,以充舵篙,有的还系上大葫芦以增加浮力,然后“请公试入瓮”。一瓮可乘三四人,顺水漂流到对岸。中间,“筏大瓮”者掌控方向、调控速度,躲避浮木暗礁,至为关键。因此,“筏大瓮”这种职业,多为熟悉河道的当地人操作。此摆渡方式,在汶河上游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
秧歌闹元宵
晚清常州诗人邹钟在《十六宿夏张》一诗中写道:“旗鼓舒舒渡汶阳,隔河即是奉高乡。烛龙滚地天魔舞,一路秧歌到夏张。”这是作者旅次中,恰逢汶河两岸百姓欢度元宵节,对节日盛况的描述,堪为妙笔生花。奉高,古地名,今泰安市岱岳区故县村。夏张,即今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泰山周边汶阳田百姓的狂欢节,又称“玩故事”。所谓“烛龙滚地天魔舞”,热闹景象有过之而无不及。普遍盛行的先是“打铁花”。月出东山,空旷的麦场上,焦炭炉的火舌把一张张喜庆的面庞映亮。随着大风箱呼呼地喘息,一块块生铁碴在炉膛的陶土坩锅里变得稀软,眼看铁汁子沸腾起来,打花的汉子手持柳木大棒,把铁汁舀进木棒顶端的凹槽,疾步走向花棚,用另一根棍子朝空中猛击。顿时,火树银花,五彩缤纷,如天女散花,抖落一天星辰。
紧接着,鞭炮次第炸响,龙灯打头,高跷队殿后,秧歌队一路扭过来,边扭边唱,恣意欢闹。然后,旱船、芯子、彩灯、舞狮迤逦而过,间或有倒骑驴的阁老、花枝招展的媒婆、东倒西歪的醉汉穿插其中,拙态可掬,滑稽夸张。十几通锣鼓似万钧雷霆,撼山动地;似海啸江涛,巨浪排空。表演高潮迭起,令人陶醉。
韦娘一曲歌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常州府阳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中期史学家、诗人、文学家。他的《题汶上旅壁》诗写道:“十二年前过汶河,曾征红粉唱回波。不堪老去重来宿,还听韦娘一曲歌。”“回波”即宫廷内宴曲,盖出于曲水引流泛觞也,后亦为舞曲,《教坊记》谓之软舞。“韦娘”是乐户歌伎的泛指。
这里牵涉到乐户制度。乐户,是中国古代北魏至清代以音乐歌舞为业的贱籍群体,其制度延续近一千五百年,直至雍正元年(1723)才被废除。乐户主要由三部分人员构成:一是“罪犯家属”,如强盗、政治犯的妻女被强制编入乐籍;二是战俘与移民;三是贫困卖身,因生活所迫加入乐籍的贫民。他们世袭贱民身份,不得随便脱籍,不得科举,不得通婚良民,接受法律惩罚往往罪加一等。乐户须精通音律,熟练演奏各种乐器,表演昆曲等戏剧及说唱艺术,甚至还有杂技,需承担官府的祭祀、庆典演奏及婚丧仪礼。其服饰有专门标识,明代规定乐户戴绿头巾,行走需避让道路中央等。
大汶河西流注入东平湖,成为大运河的重要水源。运河漕运的兴盛,商贸的繁荣,文化的交融,催生了乐户制度。汶河先民有的因为穷困而加入乐户的行列。特别是元代,东平州(或东平路)戏剧曲艺名家辈出。据资料记载,元大都部分乐户征招自汶河、东平州一带。另外,运河两岸码头重镇的乐户,除了应酬官府,还要随时为行旅官员及客商提供演出娱乐。赵翼行经大汶河的“曾征红粉唱回波”“还听韦娘一曲歌”即指此俗。
 晋ICP备17002471号-6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