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城市变迁。曾经卓尔不群的金陵饭店,其“中国第一高楼”的高度已被超越。面对周边日益密集的“现代丛林”,这座承载着特殊时代记忆与市民深厚情感的标志性建筑,将如何自处与发展?是固守原貌,成为纯粹的历史遗迹,还是顺应时势,在变革中寻求新生?金陵饭店选择了后者,通过精心规划的二、三期扩建工程,实现保护、传承与创新融合发展。这不仅是对建筑功能的升级,也是一次关于城市文脉延续、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共生关系的深刻实践。

1997年的金陵饭店
新旧共生
以“传承非复制”勾勒建筑对话
面对新旧关系的课题,金陵饭店在两次扩建中,交出了一份具有示范意义的答卷。正如金陵饭店市场推广负责人姚一乐所强调的:“在亚太商务楼的工程设计中,我们的核心理念是‘传承’而非‘复制’。我们严格保留了老楼经典的纯白色调和简洁的竖向线条这一核心视觉元素。新楼在体量和材质上与老楼协调,但在建筑语言上更符合当代审美。我们没有简单模仿老楼的形态,而是通过比例、色彩和空间的呼应,来实现精神的传承,让新旧两座建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体而言,1994年开工的二期世贸楼建筑共17层,在风格上完全沿袭了一期的经典建筑语汇。主楼采用与一期极其相似的方形平面及立面设计,并通过裙楼与一期紧密相连,形成了视觉上的连贯性与功能上的整体性。这种处理方式,确保了建筑群在初次扩展时的协调与统一,是对原有经典形象的致敬与强化。
而更具突破性与创新性的探索,体现在三期亚太商务楼的工程上。主楼高达57层、242米,其体量远超一期。如何在如此巨大的尺度下,既延续传统又不失现代感,且避免因标准层面积增大而显得笨拙?设计团队给出了巧妙的解决方案。在平面布局上同样采用方形平面,但一期、二期的平面边角为实体,三期的边角则特意留白,与原有塔楼形成一“阴”一“阳”的对比。此外,这种做法让整个立面不因标准层面积增大而变得笨拙,塔楼更显高耸挺拔。在立面开窗上,设计团队再次回归到一期设计的灵感源泉——中国传统窗花,但进行了更具现代感的演绎。姚一乐对此解读道:“相比于金陵主楼与世贸楼,亚太楼的立面秩序井然却更加灵动。”此外,通过精心的规划,新建裙楼与原有裙楼的功能得以共享,实现了空间的高效利用,使金陵饭店成为一个整体性的建筑群。

建设中的亚太商务楼
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模式,使得金陵饭店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品牌识别度与文化连贯性。姚一乐告诉江南时报记者:“我们的目标,是让老楼的经典形象,成为新建筑群中沉稳而高雅的‘定海神针’,共同讲述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漫步于如今的金陵饭店建筑群中,人们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经典的魅力,也能体会到时代的脉搏与创新的活力。新与旧并非割裂,而是在对话中共同丰富着金陵饭店的内涵。
价值重塑
从“物理高度”深耕人文价值
随着物理高度优势的消弭,金陵饭店深刻认识到,其未来的核心价值必须实现从“最高”到“唯一”的转变。这个“唯一性”,正根植于其不可复制的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在新街口这片日益繁华的商业中心,金陵饭店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住宿与餐饮服务的场所,它正被赋予更多元、更深层的城市角色灵魂。
“首先,它是‘城市文化客厅’。”姚一乐表示,未来,金陵饭店计划更深入地挖掘和展示与自身相关的历史故事、老物件,使其成为展示南京改革开放历史的一个活态博物馆,一个承载城市文脉、向公众开放的文化公共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触摸历史,感受时代变迁,理解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
其次,它是“品质生活的守护者”。在追求效率与快节奏的时代,金陵饭店所秉持的“细意浓情,体验金陵”的服务精神,代表着一种经典、优雅、可靠且充满温度的生活品质。姚一乐阐释道:“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一个休憩之地,也是一种有温度、有质感的生活方式体验。”

亚太楼大厅
更重要的是,它是“情感连接的枢纽”。姚一乐介绍,对于老南京人,金陵饭店是乡愁的归宿,是青春记忆的载体;对于新市民和八方游客,它则是了解南京历史底蕴与时代精神的窗口。通过持续打造能引发情感共鸣的场景与活动,金陵饭店致力于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本地人与外来者、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温暖纽带。
回望来时路,金陵饭店以其开创性的高度和设计,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一个激动人心的符号,见证了国门初开时人们对现代化的向往与追求。展望未来,它通过审慎的扩建与精准的定位转型,成功地将自身从一座物理性的“第一高楼”,升华为一个融合历史、文化、情感与高品质生活方式的综合性人文地标。它早已不是“最高”,但确是“唯一”。其标志性的白色身影,依然优雅地矗立在南京新街口,继续书写着与这座城市的故事。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