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岁月的流转中,这一节日从登高祈福、赏菊饮酒、敬老孝亲的民俗节日,逐渐演变为承载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精神的现代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易经》中“九为阳数”的观念,九月九日“阳气重叠”,故称“重阳”。早在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中国老人节”,其背后正是千百年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伦理传统。从孝亲敬老,到社会尊老,重阳节成为了中华文明中温情而庄重的文化符号。进入现代社会,传统的家庭结构与生活节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许多年轻人远离家乡打拼,“常回家看看”变得越来越难。重阳节的意义,也不再仅限于登高或饮酒,更成为一个提醒人们“记得看望父母”“关心老年群体”的社会契机。
数据显示,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5年,国内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3亿,老年人的精神关怀与社会参与,已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许多老人并不缺吃穿,而是缺少被倾听的机会、被需要的感觉。退休之后,他们往往从社会的“中心”退到“边缘”,失去了日常的参与感和存在感。若社会只把他们视为被照顾的群体,而非有能力、有经验、有贡献的公民,就会让他们陷入“有闲却无事、有声却无人听”的孤独境地。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可以成为重要的纽带:让老人参与公共事务、社区志愿、文化活动、儿童教育等,既让他们继续发挥价值,也增强了代际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例如,一些城市推行“银龄志愿者”“社区顾问”等制度,让老年人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同时,精神关怀还需要情感的“常态化陪伴”。子女每一次真诚的交流、社会每一次温柔的包容,都是治愈孤独的力量。科技的发展,也可以成为桥梁——智能终端、线上兴趣社群、老年大学等新平台,正在帮助他们重新融入数字时代,让“精神养老”不再遥远。
重阳节提醒我们,敬老不止是一年一次的仪式,让老年人不再“被养老”,而是“自乐、自为、自强”,是社会治理应该追求的更高境界。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不在于年轻人跑得多快,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等一等慢下来的那一代人。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让青年在忙碌中记得问候父母,让企业和政府共同营造“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环境,这才是重阳节最深远的意义。
看看新闻记者: 王成
编辑: 王成
责编: 谢春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