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之手,唤醒沉睡的文明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28 22:32
商标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在河南博物院文物修复中心,时间被分解为0.3焦耳每平方厘米的激光能量,被凝练为0.1毫米的粘接精度。

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显微镜的微光、激光清洗机的蓝光、金属刻刀与陶片的轻触。杜安正与他的“搭子”们并肩作战,在方寸之间,修复千年文明的断章。


“选择与控制,是修复的灵魂”

“文物修复不是复原破损,而是还原历史。”这是杜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作为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他深耕文物修复与科技保护一线三十年,主持完成30余项馆藏文物修复项目,涉及青铜器、陶器、金银器、壁画等多个类别。

在修复商代兽面纹鼎时,他创新采用低能量脉冲激光清洗技术,以0.3J/cm²的精准能量逐层剥离锈蚀,避免对原始纹饰造成损伤。当金银器上的纹饰在显微镜下重新清晰浮现,那一刻,仿佛与三千年前的匠人隔空对话。

他始终坚持“最小干预、真实性、可逆性、可识别”原则,强调“选择与控制”是修复工作的灵魂。他说:“我们不是创造者,而是守护者。每一步操作,都要对得起历史。”



“传统手艺+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者

杜安是少有的既精通传统修复技艺,又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的复合型人才。

他将非遗技艺与科学分析深度融合,开创性提出“快速——慢速双胶粘接法”:利用快干胶精确定位,慢固化超能胶实现长效牢固,使脆弱陶片、断裂青铜构件的粘接成功率大幅提升。

在彩陶修复中,他采用现代加固材料与纳米级封护剂,成功恢复起翘彩绘层,使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彩陶图案重焕光彩。

他还引入3D扫描与数字建模技术,为残缺文物建立高精度数字档案,实现“虚实结合”的修复路径,让文物在数字世界中“重生”。

他的多项技术成果在全省文博系统推广应用。


“让文物在当代语境中重获生命”

杜安深知,修复不是终点,传承才是目的。

他积极参与国家文物局“文物修复师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工作,参与编写《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等培训教材,累计为全国文博单位培训修复技术人员300余人次。

他走进高校、社区、中小学,开展“文物保护修复观摩展示”“科技与匠心”等主题讲座,用通俗语言讲解文物修复的科学逻辑与人文价值。他曾说:“让年轻人看见文物‘活’起来的过程,比修复本身更有意义。”

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取得博物馆智慧文保系统、莲鹤方壶病害修复展示系统、一种文物用激光清洗仪等多项科研成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获得多项专利。(杨宇 赵晓红)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