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9月29日报道:国庆与中秋双节临近之际,“遇见之美”超媒体钢琴音乐会在上海A.F.A融侨中心上演。暖黄灯光与科技光影交织,钢琴旋律与交互影像碰撞,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突破传统的视听盛宴。这场演出由旅德中国钢琴家俞湘君领衔,携手作曲家徐志博、秦毅、邵青,联合视觉艺术家达彦、声音工程师房大磊共同打造。

AI与人类创作同台对谈
音乐会最受关注的亮点,莫过于人类作曲家作品与AI创作音乐的同台呈现。
青年作曲家徐志博透露,此次演出中AI参与度极高——不仅有AI独立创作的音乐片段,视觉呈现的核心素材也由AI辅助完成。“作为创作者,我确实有危机感,但也有明确的底气。”他坦言,AI在流行音乐创作上已展现出高度适配性,能精准贴合当下时代特征,但其在严肃艺术音乐领域仍有明显局限,“严肃音乐的样本库小、创作逻辑复杂,AI很难生成独特算法;而且它本质是语料合成,作品里能听到大量‘影子’,这与艺术创作追求的独特性完全相悖,目前直接生成的作品远未达到专业水准。”

青年作曲家邵青则从创作实践与行业视角提出更具体的思考。他首先指出技术与艺术的共生关系:“音乐史本就与技术共生,新技术优化艺术表达是必然趋势,躲不开也没必要躲。”对于AI的替代风险,他认为短期来看AI无法取代音乐创作,但长期前景难料——毕竟机器学习转化能力远超人类;“不过,人的独特生命体验是音乐表达的核心,这份源于真实生活的情感与思考,AI永远无法复制。”

更具说服力的是舞台协作中的真实案例。邵青提到,音乐会中舞蹈与音乐的配合恰好印证了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舞蹈演员跟我反馈,编舞时面对AI生成的音乐,根本找不到切入的节点。但当俞湘君老师现场弹奏时,她立刻就知道该从哪里进入。”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人类演奏特有的“气口”——如同语言表达中的停顿换气,或是乐曲结构里划分乐句的自然间隙,它承载着演奏者的呼吸节奏与情感起伏,更形成了艺术协作中无需言说的默契。“AI生成的音乐是连贯机械的数据流,像无缝衔接的直线,没有人类演奏中那些带着情感温度的‘间隙’与‘呼吸’,自然无法给舞者提供协作的锚点。”
技术赋能打破演出边界
此次音乐会的曲目设计兼具文化厚度与先锋表达。青年作曲家邵青、秦毅、徐志博联合创作的《青铜三部曲》,作为2025国家艺术基金跨界融合资助项目,将中国青铜文化的古老基因,植入全球化的音乐语言与媒体技术中,配合视觉里的现代城市纹理,形成“古今对话”的深层意涵。

经典作品也被赋予新表达:中国作曲家储望华的《茉莉花幻想曲》,借由光影叙事串联起江南水乡的温婉与上海的都市记忆;演出还特意加入挪威民歌,其描绘自然风景的特质,与长宁区中西文化杂糅的城市风貌高度契合。此外,人机协同创作的“Xin遇见”主题作品惊喜亮相,成为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生动注脚。
本场演出同样也为2025长宁区“最虹桥”嘉年华启幕。为让演出深度贴合长宁气质,主创团队曾因多次耗时3-4天,甚至凌晨两三点趁车流稀少时“扫街”拍摄,累计采集了60小时视觉素材——上生·新所的文艺肌理、中山公园标志性大树的浓荫、华东政法大学历史建筑的典雅、虹桥商圈绿道的生机及苏州河的静谧,这些长宁地标最终都化为演出中与音乐互文的光影背景。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