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绝迹!四川父子繁育30年,每年向长江放流10万尾“沙腊子”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27 00:03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四川的岷江和金沙江汇集为长江,51岁的周亮从小就听江边渔民说起“沙腊子”,那是一种长江里特有的鱼。

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围湖造田、挖沙采石、水质污染加上过度捕捞,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沙腊子”也慢慢难觅踪迹

1992年,周亮的父亲周世武看着心疼,干脆创办了一个研究所来探索如何保住这些快消失的“水中宝贝”。

这一年,周亮也毕业回到家乡,跟着父亲一头扎进“沙腊子”的保护里,这一守就是30年。

刚开始那阵子,难到让人天天想打退堂鼓,研究所里的“沙腊子”越养越多,光是买种鱼、囤活饵的钱,就跟泼出去的水似的,哗哗往外出。

最困难的那段时间,全家就靠周亮母亲当老师的工资过活,一个月还不到300块,硬生生撑起了整个养殖项目。

员工们熬不住这份苦,一个个都离开了,最后研究所里就剩下父子俩,还有一个负责看门的阿姨。

父亲天天在外头跑断腿,找经费、拉资源,就盼着能多筹点钱。

周亮则守在基地里,从早到晚围着鱼转,喂料、换水、观察状态,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沙腊子”身上。

基地的生活没有热闹的消遣,没有新鲜的趣事,只有“沙腊子”和书本,周亮没浪费这份清静,捧着细胞生物学、鱼类繁殖学的书仔细研究。

那时候“沙腊子”特别挑嘴,只吃水蚯蚓,可水蚯蚓卖得贵,买不起就只能自己去摸。

可这玩意儿只在臭水沟里才有,周亮和家人就把手伸进水里一点点摸,再臭再累也没抱怨,把“沙腊子”养得鲜活健壮。

钱快花光、压力大到睡不着的时候,周亮就去长江边走走,看着江面上的波光,他总想着:水再清,没有鱼也只是一潭死水。

就是凭着这股劲,父子俩熬到了1998年,这一年,他们在池塘里培育的“沙腊子”终于人工繁殖成功了!

图为周亮在进行长江鲟人工挤卵

«——【·“沙腊子”长江鲟·】——»

其实 “沙腊子” 只是大家对它的俗称,它真正的学名是长江鲟,是实打实的一级保护动物,全世界就只有长江里才有。

国际上曾认定长江鲟“野外绝迹”,这可不是说长江里没有长江鲟了,而是表示有20年没发现它们在野外繁殖产卵了。

图为周亮展示可用于增殖放流的长江鲟幼苗

所以人工繁殖成功的意义非常大,那一刻,周亮抱着刚孵出来的小鱼苗,激动得说不出话。

后来情况慢慢好转,2007年,有关部门开始支持他们的工作,于是他们开始每年往长江里放流鱼苗。

图为周亮展示可用于增殖放流的长江鲟

从那以后,渔民误捕到长江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周亮心里清楚,长江里的长江鲟慢慢多起来了。

到2018年,研究所的放流规模扩大了,平均每年要放10万尾鱼苗,而2020年长江开始十年禁渔,这更是给长江鲟的恢复帮了大忙。

周亮盼着借这十年的机会,让长江鲟重新在长江里自然繁殖,再加上每年放流的鱼苗,总有一天能让它们的数量恢复。

如今,研究所已经有了3个养殖基地,还和其他科研院所合作,可周亮还是闲不下来。

立秋过后,虽然忙季过了,他每周都要开车去各个基地转,穿上水裤下到池子里,每个池子随机捞3条鱼检查长势。

还有人翻到了周亮年轻时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场景很朴素,他怀里抱着一尾长江鲟,姿态小心又珍视,脸上的笑容特别真切、灿烂。

左图为青年周亮与长江鲟;右图为2023年拍摄的周亮与长江鲟

从照片中完全能看出他那时候就对长江鲟有着满满的热爱,这份感情这些年都没变过。

现在他已经51岁了,却一点不后悔:“我把全部青春都放在这上面,很值,我不能放弃,我放弃了,我的鱼咋办?

长江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鱼,值得周亮父子三十年如一日的奉献?

«——【·长江和长江鲟·】——»

长江鲟仅存于长江流域,体型修长,背部是青灰色的,体表有五行坚硬的骨板,成年后体长能达 1-1.5 米,辨识度很高。

它对生存环境很挑剔,只能在水质清澈、水流较缓的长江干流及支流活动。

作为底栖鱼类,长江鲟常待在江底泥沙附近,行动较平缓,不擅长快速游动,平时最爱吃水蚯蚓、螺类、蚌类等软体动物

野生长江鲟会在长江特定河段产卵,卵附着在江底石块上孵化,但现在只能依赖人工繁育延续种群。

说到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也得好好说说,为啥要搞十年禁渔

最主要是之前长江的渔业资源快撑不住了,过度捕捞让很多鱼还没长大就被捞走,加上污染、栖息地破坏,像长江鲟这样的珍稀鱼类越来越少。

十年是个关键期,能让鱼类有足够的时间长大、繁殖,慢慢恢复种群数量。

具体措施首先就是禁止在长江的干流、像岷江、嘉陵江这种重要支流,以及鄱阳湖这类大型湖泊里捕鱼,不管是用网捞、用钩钓,都不行。

其次是清理非法捕捞的工具,比如地笼、绝户网这些,还有就是保护鱼类的栖息地,比如治理水质、禁止挖沙采石,给鱼创造好的生存环境。

同时,政府也会帮渔民转产,比如给补贴、教新技术,让渔民不用靠捕鱼也能生活。

现在禁渔已经实施几年了,效果也慢慢显出来,除了长江鲟,像中华鲟、胭脂鱼这些珍稀鱼类,在长江里出现的次数变多了。

以前少见的刀鱼、银鱼,数量也有所恢复,连长江的水质都变好了,水更清了,水草也多了,整个生态都在往好的方向走。

不过,十年禁渔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就算禁渔期过了,也会有严格的捕捞规定,比如限制捕捞的时间、工具和数量,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无节制捕捞。

而且,长江生态保护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不光是靠政策,我们平时也要爱护环境,不往江里扔垃圾,不污染水源。

这样才能让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多,让长江鲟和其他珍稀鱼类真正在长江里安家落户,一代代繁衍下去。

参考:

新华网《人的守护,鱼的回归》2024-08-14

新华社《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丨“水中大熊猫”的“奶爸”》2023-07-12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