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江中国画作品展在烟台美术博物馆举办,展期至10月18日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26 20:03
注册公司服务中心 - 财务

通讯员 郑雅琪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

9月2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山东画院、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烟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烟台市美术家协会承办的“墨海·心源——于文江中国画作品展”开幕式在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举办。


开幕式上,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宫志刚,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梁文博,中国国家画院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王青云,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徐青峰,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艺委会副主任、国画委员会副主任于文江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画家朱军主持。


宫志刚致辞时表示,烟台山海交融、人文荟萃,深厚底蕴为艺术创作提供沃土,于文江先生是从烟台走出的杰出艺术家,当代中国画领域代表人物,他的艺术成就便是烟台文化基因的当代延续与创新。多年来,他秉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融工笔精微与写意神韵,注入时代温度与人文关怀,以画笔连接文明、记录时代。此次展出的124幅作品,是他融会传统与当代、本土与世界的集中呈现。当前烟台正打造“艺术之城”,期望以此次展览深化与中国国家画院、山东画院等的合作,吸引更多艺术家来烟,助力烟台文艺事业繁荣。

杨晓刚致辞时介绍,于文江先生从艺五十载,他以笔墨为舟、故乡为根,融合写实造型与传统笔墨,形成独特艺术语言,成为当代写实水墨人物画重要推动者。本次展览是他从艺生涯的回望与艺术理念的呈现。他认为“墨海”行舟从不是无源之水,创作需扎根传统、贴近生活。他始终以作品诠释“文运同国运相牵”内涵。此次携成果返乡,既是他对艺术生涯的总结,更是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深情反哺。

梁文博在致辞中表示,于文江先生是学院教育的优秀成果。他17岁就考上山东师范大学,21岁时,毕业创作便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奖。他的成长不仅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美术领域的成果,是学院教育的成果,更是时代发展的成果。中国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与教育滋养,共同铸就了他早期的艺术高度,为其后续的艺术征途埋下了精彩伏笔。

王青云在致辞中表示,20世纪初于文江进入中国国家画院,二十余年间历任多职,从青年画家成长为当代中国画坛名家。他的成长是画院人才培养机制的体现,传承李可染等前辈“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主张,延续“笔墨当随时代”精神,探索中国画创新路径,为中国画当代转型提供范例。此次他携半世艺术成果返乡,诠释了赤子之心,是“艺术为人民”宗旨的实践,为全国艺术家树立典范。

徐青峰在致辞中表示,十几年前在北京常与于文江先生探讨艺术,彼时他已是中国国家画院杰出代表,虽享誉全国仍保有山东人的谦和与热忱。他的艺术轨迹及 “立足本土、面向世界” 的创作理念,为山东美术跨越发展树标杆。真正的艺术高峰需要具备三个特质: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转化;二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与艺术表达;三是对个人风格的持续锤炼与突破。当前山东美术处转型升级关键期,虽有人才与文化底蕴,但缺艺术 “高峰” 引领。于文江此次回乡展不仅是作品展示,更是文化交流,让山东美术工作者近距离感受一流艺术境界与标准,这对于开阔视野、提升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最后,于文江致答谢词,他表示,自己虽在国内外多次举办展览,但此次回到老家烟台举办“墨海·心源”展,既忐忑又激动。烟台是生他养他的根,他始终以“山东烟台人”自居,为家乡骄傲,坚守不忘本的初心。17岁从烟台出发赴济南就读山东师范大学,此后连续参加第六至十二届全国美展。艺术路上,他秉持向生活、传统、经典学习的理念,认为中国画家既要坚守中国画传统血脉,也要吸收油画、版画等外来艺术经验,做到“古今通、中西通”。他强调作品是画家立身之本,此次展览是近十多年作品的阶段性呈现,也是对家乡父老的汇报展。

作为当代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于文江先生始终牢记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用画笔记录时代,用艺术服务人民。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对艺术的敬畏。展览展期至10月18日。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