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缺陷件拦截率100%,检测准确率99.96%
汽车质检安上了“智慧之眼”
■记者 陆英杰 樊昕旖
通讯员 李圆圆
昨天下午,北京奔驰工厂车间里,传送带规律的“咔嗒”声与机器嗡鸣声交织成独特的工业交响曲。一辆辆刚完成组装的汽车,缓缓滑向检测区。视觉AI检测设备静候多时,几道白光精准扫过车身,屏幕上瞬间跳出绿色的“合格”字样。
“首批全部过检,零报错!”弧心(嘉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宇辉站在设备旁,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快跃动,将这一时刻定格,发送至公司群内。消息跨越山海,瞬间抵达千里之外的嘉兴——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五号楼四楼实验室里,消息提示音打破了代码世界的宁静。
这几年,胡宇辉带着团队在实验室与生产车间之间往返奔波,将研究院在机器视觉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工业场景深度碰撞。那些在研究院通宵达旦调试算法的夜晚,那些在车间里与老师傅们探讨至黎明的时光,此刻都凝结成了屏幕上的检测准确率。
“曾经,这里是检测员们用肉眼反复比对的世界。如今,有了AI这双永不疲倦的‘火眼金睛’,微米级的缺陷都无所遁形。”胡宇辉的语气里,满是科研人的自豪。这位特殊的“AI质检员”,正以缺陷件拦截率100%、检测准确率99.96%的成绩,重新定义着汽车制造的品质标准。
一次驻足,改变科研航向
除了企业家的身份,胡宇辉还是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的副教授。从求学到执教,他的科研生涯始终围绕着车辆智能控制展开。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20年一次看似寻常的车间参观。
在某车企的现代化的总装车间里,胡宇辉被一个与传统印象格格不入的场景按住了脚步:检测工位上,工人们弯腰俯身,在车身上反复查看;遇到难以判定的瑕疵,三两人聚在一起低声讨论,手中的记录表被填得密不透风。
“我们都以为智能制造已经几乎无所不能,没想到在最关键的质检环节,依然如此依赖人眼。”眼前的景象让他深感震撼。企业负责人指着质检流水线,语气中带着无奈:“这个问题,困扰我们太久了。”
那一刻,“用视觉AI为制造业装上智慧之眼”的想法,如种子般在胡宇辉心中悄然生根。
然而,转型之路并不平坦。视觉AI检测与胡宇辉熟悉的车辆控制虽共享算法根基,却在逻辑与数据处理上南辕北辙,跨方向的难度显而易见。
“识别一个白色螺栓或许简单,但要应对车间里千变万化的复杂环境,无异于一次算法的重生,这相当于要把原本‘指挥车辆精准行驶’的算法逻辑,重构为‘在复杂环境里揪出毫米级瑕疵’的识别逻辑。”胡宇辉比喻道,“这就好比让一个擅长宏观指挥的将军,去完成微观世界的精密侦察。”
2020年,北京理工大学与嘉兴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而看中了嘉兴产业生态与政策红利的胡宇辉在2021年8月来到嘉兴,依托研究院搭建研发团队,深耕视觉AI检测技术。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