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做胃镜时发现“胃黏膜萎缩”,可能觉得只是胃“有点弱”,没太放在心上——其实它就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会悄悄影响身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引发一系列看不见的营养问题。
胃里的壁细胞像“双重工人”:一边分泌胃酸帮着消化食物,一边产生一种叫“内因子”的糖蛋白——它是维生素B12吸收的“钥匙”。有研究发现,约65%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内因子分泌不足,这会让维生素B12的吸收率明显下降。而胃黏膜萎缩带来的影响,远不止B12这一种维生素。
维生素B12的吸收要过“三关”:食物里的B12得先靠胃酸“挣脱”蛋白质的“束缚”,再和内因子“手拉手”形成复合物,最后才能被小肠吸收。要是胃黏膜萎缩,胃酸和内因子都少了,这关就闯不过去了。另外,萎缩性胃炎常伴着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细菌的“代谢废物”还会干扰吸收过程,让问题更严重。
胃酸不只是“消化液”,还是维生素C的“保护盾”——胃酸浓度低了,食物里的维生素C会更快被“分解”,吸收不了多少。而消化酶减少的话,脂溶性的维生素D也难吸收(比如鱼肝油、蛋黄里的VD),这又会间接影响钙的吸收(因为VD帮着钙吸收)。临床数据显示,不少萎缩性胃炎患者都有维生素D水平不正常或维生素C缺乏的情况。
针对营养流失,得用“系统化”的饮食策略:
建议定期做营养评估,重点看这几个“信号”:
要是出现乏力、手脚发麻、记忆力下降、容易疲劳这些“不对劲”的症状,可以考虑做这些检查:
胃黏膜萎缩不是“无解的题”,它的核心影响是“打乱了维生素的吸收链”。只要我们针对性地调整饮食、定期监测营养指标、及时处理幽门螺杆菌等问题,就能把营养“补回来”。记住,别照搬别人的“食谱”——先找医生或营养师评估自己的胃状况和饮食习惯,再慢慢调整。毕竟,只有胃“舒服”了,维生素才能真正“进得去”,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胃是身体的“营养入口”,好好爱护它,就是在给健康“存本钱”。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