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一所小学搞了个数学教研活动,热闹得像赶集!老师们聚在一起,围绕新课标和新教材,现场展示怎么教一年级小朋友认识“位置”和“加法”。这活动不仅让课堂活起来,还把数学跟生活连得紧紧的,让孩子们学得开心、用得顺手。

活动的主角是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数学老师们。他们拿出了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新教材,打算把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课堂上。王敏老师第一个上场,带着孩子们学“前、后、左、右”。她没讲枯燥的定义,而是设计了个“新教室”的场景。小朋友们通过“指一指”“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边玩边学方位,搞清楚自己在教室里坐哪儿。这种方式简单又有趣,孩子们不仅弄懂了位置的相对性,还能开口描述自己的座位,空间观念就这样悄悄扎根了。

接着,程虹老师上了一堂《认识加法》的课。她用坐地铁的场景开场,带着孩子们理解“加法”是怎么回事。比如,地铁上来了几个人,又下去几个人,剩多少人?她还拿来实物让孩子们摆一摆,数一数,慢慢从具体东西过渡到抽象的算式。整个课堂像讲故事一样,孩子们既学会了5以内的加法,还能用在生活里,兴趣高得不得了。

陈敏老师的课更像是一场“教材大解密”。她围绕《生活中的位置》这个单元,仔仔细细讲了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原来,这个单元不只是教孩子认方位,更是要让他们在真实场景中学会观察和表达。比如,“我在教室的哪儿?”“前后左右坐的是谁?”这些问题让孩子们动脑筋、开口说,空间观念和应用能力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她还对比了不同教材,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实践活动”,从原来的3课时浓缩成2课时,重点突出,课堂更高效。

付惠老师作为点评专家,给了这次活动大大的肯定。她说,老师们的课堂设计特别贴合一年级孩子的思维方式。比如,王敏老师的游戏环节、程虹老师的实物操作,都让数学变得好玩又好懂。她还夸了陈敏老师的教材分析,觉得这种“横向对比、纵向分析”的方法,帮老师们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和逻辑。付老师还提到,作业设计也很用心,分了不同难度,既能巩固知识,又能让孩子们有成就感。

这次活动有个特别的地方,叫“全景N+1”教研模式。啥意思呢?就是把课堂展示、教材解读、作业设计和评课指导串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老师们先秀课,再分析教材,然后设计作业,最后大家一起讨论怎么教得更好。这种方式让老师们既学到了新理念,也能马上用到课堂上,特别实用。

说到作业,老师们可没让孩子们做枯燥的习题。他们设计了一些贴近生活的任务,比如让孩子回家观察家里的摆设,描述一下“电视在沙发的哪边”。这样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内容,还让孩子们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学起来更有动力。

这活动也让人忍不住想: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这么有趣,孩子们会不会更爱学习?数学不该是枯燥的数字游戏,而是能帮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好工具。你觉得呢?要是你来设计一堂数学课,你会怎么让孩子们学得开心又扎实?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