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自研谁在吹牛?比亚迪全栈封神,特斯拉、小米短板被扒到没底裤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26 08:05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一张关于新能源车企三电(电池、电驱、电控)自研能力的对比图表,近期在社交平台引发行业内外的关注。吉利银河、比亚迪、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小米七家车企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自研布局被清晰呈现,从中可直观看到不同品牌在技术路线上的选择与取舍,也为我们理解新能源汽车的 “技术底色” 提供了参考。

从图表细节看,比亚迪和吉利银河堪称 “三电自研卷王”:电池领域从电芯、电池包到 BMS(电池管理系统)全链路自研;电驱系统里电机、逆变器、三合一集成、SiC 碳化硅、800V 高压平台一个不落;电控的整车控制器也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甚至还有自有补能网络加持。这种 “从电芯到补能” 的全栈自研能力,让它们在技术话语权上直接拿捏住了主动权。

反观特斯拉,虽然在电池、电驱的核心环节保持自研,但在电池包和 800V 高压平台上露出短板,自有补能网络的布局也远不如比亚迪深入。有人调侃 “特斯拉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标杆,硬件自研却在躺平”,但也有人反驳 “特斯拉的电池管理算法才是核心,硬件合作不影响技术领先”。

蔚来、理想、小鹏这几家新势力车企,在三电自研上的布局相对保守。电池环节基本依赖外部合作,电驱系统仅在部分核心部件实现自研,电控的整车控制器也多采用外部方案。这种选择与其 “聚焦用户体验,轻资产运营” 的商业逻辑密切相关。

最引发热议的是小米:作为新能源赛道的新玩家,它在电驱、电控环节展现出惊人的自研进度,SiC 碳化硅、800V 高压平台均实现自研,但电池领域几乎全靠合作。这种 “电驱电控猛冲,电池暂借外力” 的策略,被网友戏称为 “扬长避短式自研”,有人看好其技术爆发力,也有人担心 “电池依赖会成致命短板”。

这张图表的价值,在于它将车企的技术布局从抽象的 “自研宣传” 具象为可对比的维度。不同品牌的选择,本质上是对技术投入、供应链掌控、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的权衡。比亚迪、吉利银河的全栈自研代表了一种 “掌控核心” 的思路;特斯拉的取舍体现了 “软件定义汽车” 的技术哲学;新势力的合作模式是其资源有限下的务实选择;小米的路线则是新玩家寻求差异化突破的尝试。

对于消费者而言,三电自研能力的强弱并非判断车型好坏的唯一标准,但它确实影响着车辆的性能表现、迭代速度与长期可靠性。这场没有硝烟的技术比拼,最终将通过市场的选择来验证各自路线的合理性。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