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墒待播:黄淮麦区天气返晴后“宁晚勿湿”播种之道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26 07:19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秋播时节,黄淮麦区作为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其播种质量直接关乎来年夏粮收成。当前区域天气逐步返晴,但前期连阴雨导致部分地块土壤湿度偏高,农田积水、土壤黏重等问题突出。农业生产实践反复证明,此时必须坚守"宁晚勿湿"的播种原则——宁可错过最佳播期窗口期,也绝不能在土壤过湿条件下勉强下种。这一原则既是对小麦生长规律的精准把握,更是应对当前气象条件与土壤状况的科学抉择。

一、地湿下种:黄淮麦区麦播的"隐形陷阱"

黄淮麦区多为壤土与黏质土壤,此类土壤保水性强但透水性差,连续降雨后易形成"上湿下黏"的墒情格局。此时仓促下种,会对小麦全生育期产生不可逆的危害,成为制约产量的"隐形陷阱"。

土壤过湿会直接破坏耕层结构。农机进地作业时,过湿土壤会因碾轧形成板结层,导致土壤孔隙度降低、通气性变差。小麦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氧气,板结土壤中氧气含量不足,会使种子呼吸作用受阻,出现"闷种"现象——轻则发芽推迟、芽势衰弱,重则腐烂坏死,造成缺苗断垄。田间调查显示,土壤相对含水量超过90%时播种,小麦出苗率可降低30%以上,且出苗整齐度极差。

即使部分种子侥幸出苗,湿播形成的不良生长环境仍会持续影响麦苗发育。过湿土壤中根系吸水能力过剩,而养分吸收与运输受阻,易导致麦苗出现"沤根",表现为根系短而发白、无侧根,地上部分叶片发黄、生长迟缓。同时,高湿度环境为纹枯病、根腐病等苗期病害及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提供了有利滋生条件,进一步加剧弱苗、死苗风险。更为关键的是,湿播形成的弱苗抗逆性极差,难以抵御冬季低温冻害,越冬死亡率显著高于适墒播种的麦苗,为来年减产埋下隐患。

从农时衔接角度看,地湿下种还会延误后续田间管理。土壤过湿时无法进行中耕松土、化学除草等作业,导致杂草滋生与土壤理化性状进一步恶化,形成"越管越弱"的恶性循环。农业农村部技术意见明确指出,长江中下游、西南麦区需通过清沟理墒确保雨止田干,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黄淮麦区的湿墒管控 。

二、适期晚播:基于生态规律的科学选择

"宁晚勿湿"并非否定播期重要性,而是强调墒情对播种质量的决定性作用。黄淮麦区小麦播种存在明显的气候适宜期——中北部为10月初至10月15日,南部为10月15日至25日 ,但这一播期需建立在适宜墒情基础之上。在土壤过湿的现实条件下,适当推迟播期反而更符合小麦生长规律与区域生产实际。

晚播的可行性源于小麦自身的生育调节能力。研究表明,不同播期的冬小麦均能完成完整生育进程,且随播期推迟,生育进程会呈加快趋势 。在黄淮麦区气候条件下,只要在10月底前完成播种,小麦仍可通过缩短分蘖期、加快拔节进程等自我调节,满足冬前壮苗所需积温要求。徐麦33号的田间试验显示,10月20日播种的小麦产量较9月30日传统播期反而提高1.93%,证明适当晚播不仅不会减产,还可能因避开前期高温高湿风险而增产 。

晚播的科学性更体现在与墒情改善的协同性上。天气返晴后,通过开挖深沟沥水、清除地表秸秆覆盖等措施加速散墒,待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降至70%—80%时播种,能为种子创造"上虚下实、墒足气透"的最优萌发环境 。此时播种的小麦,出苗率可达90%以上,且根系发达、苗情健壮,抗逆性显著增强。这种"晚播壮苗"相较于"适期弱苗",更能抵御冬春逆境,最终形成的产量潜力更大。

从气象风险防控角度看,晚播还能降低后期灾害影响。气象部门预测,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秋冬气温起伏较大,早播旺长苗易受低温寒潮侵袭,而晚播苗生长稳健,反而能减少冻害损失 。同时,晚播可避开秋季病虫害高发期,降低苗期防控压力,为培育壮苗创造有利条件。

三、抗湿晚播:技术配套筑牢丰收基础

坚守"宁晚勿湿"原则,需以科学的晚播配套技术为支撑。针对黄淮麦区当前生产形势,应严格遵循"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的指导方针,落实"四补一促"应变措施,将晚播影响降至最低 。

抢墒整地是晚播的基础前提。前茬作物收获后,需立即开展排水散墒作业——对积水地块疏通沟渠,对高湿地块开挖田间沥水沟,实现"三沟相通、雨止田干"。土壤过湿时不宜急于秸秆还田,可先清理秸秆加速散墒,待墒情适宜后再进行粉碎翻压,并配合耙耱镇压,达到"切碎撒匀、草土混匀、镇压耙实"的整地标准 。整地质量需满足"深、细、平、实"要求,旋耕深度不低于15厘米,连续旋耕2—3年的地块需深耕至25厘米以上,为播种创造良好土壤条件。

品种选择与播量调整是晚播的核心措施。应选用半冬性偏春性或弱春性品种,这类品种冬前生长稳健、春季起身快,能有效弥补晚播积温不足的缺陷 。如枣阳地区推广的镇麦16、镇麦18等春性红麦品种,播种期可延迟至12月10日仍能正常生长。播量需随播期推迟适当增加,一般日平均气温低于15℃后,每迟播1天每亩基本苗增加1万,但黄淮海北部麦区不宜超过40万,南部不宜超过35万,避免群体过大导致后期倒伏早衰 。

精细播种与科学施肥是晚播的质量保障。播种深度控制在3—4厘米,较适期播种适当浅播,以加快出苗速度。全面推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选用针对纹枯病、地下害虫的复配药剂,降低苗期病虫害发生基数。施肥需遵循"以肥补晚"原则,增加底肥用量并注重氮磷钾平衡,尤其要强化磷肥施用,促进根系发育与分蘖增长 。对未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块,应适当补充钾肥,满足小麦生长需求。

播后管理是晚播苗培育的关键环节。播种后适时进行轻镇压,做到种土密接、减少跑墒,但需避免湿墒重压导致土壤板结。冬前根据苗情追肥,对底肥不足的弱苗结合浇水补施氮肥,促弱转壮。抓住日平均气温10℃以上的窗口期开展化学除草,防除麦田杂草,同时密切监测病虫害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控 。越冬前适时浇好越冬水,提高麦苗抗冻能力,确保安全越冬。

四、严守底线:筑牢夏粮丰收第一道防线

黄淮麦区是我国夏粮生产的"稳压器",其播种质量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当前,区域天气虽已返晴,但土壤散墒需要时间,部分地块仍处于过湿状态。此时更需保持生产定力,坚决摒弃"抢进度、赶农时"的急躁心态,严格落实"宁晚勿湿"的播种原则。

各级农业部门应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现场示范、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向农户讲清地湿下种的危害与晚播技术要点。针对墒情监测,可采用"手抓成团、落地即散"的简便判断方法,帮助农户精准把握播种时机。同时,调集履带式收割机、深松机等适配农机,协助农户抢晴收获腾茬、抢墒整地播种,提高生产效率。

农户作为生产主体,需充分认识"墒情是播期前提、质量是产量基础"的道理,沉住气、等好墒,不盲目跟风播种。对于确实延误适播期的地块,要主动采用晚播配套技术,通过品种调整、播量优化、精准施肥等措施,最大限度弥补播期损失。

"春争日,夏争时,秋争墒",黄淮麦区的秋播实践早已印证了墒情对农业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在天气返晴的当前节点,坚守"宁晚勿湿"原则,不是对农时的违背,而是对规律的尊重;不是被动的应对,而是主动的作为。唯有把好播种质量关,培育冬前壮苗,才能夯实明年夏粮丰收的基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黄淮力量。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