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一个“可怕”的现象吗?
近视的人没有见少,眼镜店却纷纷干不下去了。
这不符合常理,按照道理来说,这眼镜店不得如同雨后的春笋冒出来,谁知却一个又一个倒闭了。

曾几何时,城市街头的眼镜店是名副其实的“吸金王”。
它们的灯箱招牌比旁边的饭店更刺眼,装修透着不容置疑的专业感,仿佛一座座散发着财富光芒的“神殿”。

在这座“神殿”里,运转着一套精密且对消费者而言近乎神秘的“炼金术”。
以前干眼镜店,一年能够赚出老家的一套房,这哪是做生意,这分明是一个会下蛋的“金母鸡”。
之所以眼镜店“暴利”,其核心魔法,是三道坚不可摧的壁垒。

标准的“前店后厂”模式,构成了一条封闭的流水线:验光、试戴、选框、打磨。
一系列复杂严谨的环节,为产品披上了“专业定制”的外衣,也让顾客对最终价格失去了议价能力。
早些年眼镜行业通过专业术语营造技术壁垒,比如说“阿贝数”“非球面设计”等概念,包装成高价的理由。
59元丹阳直发套餐线下买到300元。

店员口中“进口纳米”、“超轻超韧”、“专利技术”等高大上的概念,成功制造了巨大的认知鸿沟。
大多数消费者对镜片和镜架的真实成本一无所知,只能被动相信“一分钱一分货”的话术。
越是让人听不懂的名词,往往意味着越高的溢价。

在电商尚不发达的时代,配眼镜是一项必须亲赴“神殿”的仪式。
镜腿是否夹头,鼻托是否舒适,只有戴上才知道,这种物理上的不可替代性,将消费者牢牢锁定在线下门店的网络里。

图/视觉中国
凭借这三道壁垒,眼镜行业构建了一个近乎“垄断”的黄金时代。
头部品牌通过加盟疯狂扩张,资本甚至打造出数层楼的“眼镜城”,销售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场面堪比喧闹的集市。

魔法最终指向了惊人的利润。
成本百元的品牌墨镜,标价能直逼两千,一副普通镜框的溢价率轻松突破300%,成为名副其实的“镜框刺客”。
在那时,走进眼镜店的消费者,仿佛步入了一个由信息差构筑的“暴利神殿”,为看不见的成本买单是唯一的规则。
曾经固若金汤的“暴利神殿”,其魔法并非永恒。
短短数年间,来自两个不同维度的重拳,便将其赖以生存的壁垒击得粉碎。
第一记重拳,来自互联网的“降维打击”。
电商平台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价格,撕开了第一道裂口。
“镜片+镜框59元包邮”的套餐,将价格直接砍至传统门店的十分之一,让消费者第一次直观地看到,配眼镜的成本可以如此之低。

更致命的打击在于对核心技术的“平权”。
传统门店最引以为傲的“验光必须到店”的铁律被打破。
手机APP实现了30秒自助测量瞳距,线上平台提供9.9元的专业验光复核服务。
消费者只需上传一张医院的验光单,就能在线上完成过去必须在线下完成的专业流程。
验光,从一项垄断性技术,变成了可流通的标准化数据。
同时,信息黑箱被彻底砸穿。线上品牌直接连接丹阳镜片厂、深圳镜框厂,砍掉了所有中间环节。
同样的蔡司镜片,线上售价仅为线下的一半。

消费者迅速学会了一套新法则:在实体店试戴、记录型号,然后转身在网上下单。
2024年线上眼镜销售额67%的同比增长,便是这记重拳最直接的证明。
当眼镜店的专业形象因部分商家造假(如验光单造假、茶缸泡镜片制假)而受损时,公立医院纷纷开设的视光中心,带来了绝对的权威性。

许多年轻人选择直接去医院验光,价格更低、数据更准、公信力更强。
这对于依靠“专业”话术支撑高溢价的小型眼镜店,构成了彻底的“降维打击”。
这两记重拳,一拳打碎了价格和技术的神话,一拳击垮了专业的信任基石。
2022年-2025年,全国超过6万家眼镜店经营异常,平均每天就会有55家门店关闭。

图/视觉中国
曾经让商家高枕无忧的“信息差魔法”,在阳光照进的瞬间,彻底失灵了。
当魔法失灵,神殿的砖瓦纷纷坠落,幸存下来的眼镜店老板们,被迫进行一场彻底的身份转型。

眼镜店的兴衰沉浮,如同一面清澈的镜片,映照出商业世界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相。
这场席卷行业的倒闭潮,淘汰的不是眼镜本身的需求,而是落后于时代的商业模式。
其核心,是一场彻底的“价值回归”。
任何故弄玄虚的“魔法”都会失效,曾经的“专业服务溢价”幌子,在真正的专业权威(如医院)和价格透明面前,不堪一击。
眼镜店的故事是一个缩影。

图/视觉中国
它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那个依靠信息差就能轻松盈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它同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唯有真正尊重消费者智慧、并提供扎实价值的企业,才能赢得未来的市场。
想要留住消费者的心,就要用真心换真心。
来源:漫悠芸端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