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殷商故地、诗经淇水之畔,一场深植本土、放眼时代的文艺创新实践正在淇县蓬勃开展。10月21日,笔者从淇县文联获悉,近年来,该县文艺工作者深耕朝歌文化沃土,在戏剧、美术、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持续推出精品力作,以守正创新的艺术实践,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色路径。
戏剧舞台
一古一今铸精品
淇县戏剧创作近年来硕果盈枝,相继推出的《许穆夫人》与《清溪寨》两部力作,犹如双璧生辉,照亮了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戏剧舞台。
生于朝歌、名载《诗经》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以立体鲜活的形象登上戏剧舞台。《许穆夫人》的剧本历经4年打磨、四易其稿,在省级专家论证会上被誉为“具备立戏水平”。这部承载着厚重历史题材的大戏,由基层民营剧团淇水朝歌豫剧团倾力打造。团长范纪英带领剧团克服经费短缺、场地不足等困难,自筹资金,硬是凭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将这部戏剧立在了舞台上,该戏荣获河南省第十五届戏剧大赛“文华优秀剧目奖”。
大型廉政戏剧《清溪寨》则把目光投向当下。该剧以独特的视角剖析基层“微腐败”案例,通过村党支部书记马振山在灾后重建中从“抗洪英雄”滑向“贪腐深渊”的心路历程,为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清溪寨》剧本由淇县资深文化名人张贺勋创作,一级导演张怀堂、一级作曲汤其河联袂打造。该剧以生动鲜活的剧情、细腻传神的表演,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取得了良好的警示教育效果。
美术创作
笔墨丹青绘时代
在美术领域,淇县的艺术家们同样交出了精彩答卷。《大地春歌》系列作品作为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的成果,展现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深厚潜力。
这组作品的创作者、淇县美术家协会会员杨素懿深入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通过多次田野调查,将“头雁回归”计划中党员带领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转化为艺术语言。画面中所有人物形象都取材于当地干部群众,容貌、姿态、衣着均提炼自乡村日常,使“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场景成为有细节、有温度的现实呈现。
在造型语言上,《大地春歌》探索了一条中西融合的创新之路。作品以中国画“以线造型”传统为根基,通过线条的韵律变化与墨色的浓淡干湿,传递写意精神的灵动特质,同时结合西方写实造型体系,强化人物的体量感与空间结构关系。特别是在共产党员形象塑造上,作品实现了从“形似”到“形神兼备”的飞跃。该组作品曾在河南省美术馆展出,受到参展专家的一致好评。
此外,淇县画家创作的美术作品《淇园八景》系列、《乡村振兴人物素描》系列、《淇县风光》油画系列等,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植根沃土
动人旋律咏家乡
近年来,淇县音乐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一批扎根地方文化、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的原创作品不断涌现,以动人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唱响了朝歌大地的时代新声。
这些作品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我的家乡就叫淇县》以质朴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将诗经淇河、兵书太行、古都朝歌等文化标识巧妙融入;《我是朝歌人》则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唱出了新时代朝歌人的自信与担当,展现了从太行绿化到企业集聚、从五谷丰登到文旅创新的生动实践。这些歌曲均源自淇县本土音乐人的集体创作,展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
这些创作成果不仅体现在本土影响力上,更获得了专业层面的高度认可。淇县公共交通领域原创歌曲《公交红船》成功入围交通强国“强国之声”全国百强,实现了淇县音乐创作在国家级赛事中的突破。该作品将“红船精神”与公交服务巧妙结合,用音乐语言诠释了基层服务的初心与坚守,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具体体现。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淇县的原创歌曲数量已达20多首,《子牙说》《朝歌之城》《老街谣》《沬水廊桥》等音乐作品在朝歌大地广为传唱。从《诗经》故里到现代舞台,从传统韵律到时尚节拍,淇县音乐创作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古今故事。这些饱含乡土情怀与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成为传播地方文化、展现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
如今,淇县的文艺工作者们正持续用多样的艺术形式,共同讲述着朝歌大地的古今故事,谱写着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来源:鹤壁市委宣传部 作者:肖莉萍 汪丽娜)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