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唐山劳动日报
本报讯 (记者梁赞英 通讯员张景生)“今天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来咱村丈量水稻倒伏面积,你8点前来队里,咱们一块儿去地里。”10月20日清晨,曹妃甸区十农场和新村李全好就接到生产队长孙昌新的电话。
李全好是和新村的种田大户,今年种植水稻近360亩。今年十一前后接连降雨,给水稻后期生长带来影响。“水稻倒伏会导致光合作用差,产量也会降低。”看着自家稻田里倒伏的水稻,李全好心疼的同时也有几分踏实,“7年了,是农场党委入的保险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十农场是传统水稻产区,种植历史已有近70年,面积3.4万亩。“这里地处渤海湾畔,9月下旬后经常刮风,而刮风下雨会导致水稻倒伏,从而造成减产。”场党委书记王志武介绍,为了不影响稻农收入,彻底消除稻农后顾之忧,自2018年开始,农场积极与区内各保险公司联系,通过竞标方式每年投入20万元为全场各村队村民口粮田、农工责任田和市场效益田入保险。
“以前水稻到了灌浆期,天天提心吊胆的,就怕遭遇阴雨天气,水稻倒伏减产。”看着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在自家稻田丈量倒伏水稻面积,和新村土地承包大户贾祥烨感慨颇多,“去年水稻倒伏23亩,保险公司一个月内就进行了赔付,今年倒伏18亩,已经全部登记好了,农场给入了保险,心里踏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