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庆日报
金秋沃野千重浪“丰”景入画乡村美
40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本报讯 金秋沃野千重浪,“丰”景入画乡村美。眼下,太湖县40万亩水稻迎来丰收季,全面进入收割期。
连日来,在太湖县徐桥镇种植大户喻小良的稻田里,两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伴随着轰隆隆的机鸣声,切割、脱粒等一系列工序在机器的高效运作下一气呵成,金黄色的谷粒从收割机的传送筒中倾泻而下,不一会儿就装满了整辆货车。今年,喻小良跟着合作社一起采用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推进集中育秧和农业机械化,水稻产量提升了10%以上。
“今年我家种了500亩水稻,目前正抓住晴好天气进行抢收,两台机器每天大概能收80亩左右,而且能够将收割的稻子就近送到附近的烘干厂进行烘干,力争一个星期完成收割,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喻小良高兴地说。
喻小良所在的徐桥镇是当地粮食主产区之一,为做好秋粮丰收服务保障工作,当地组建了专业服务抢收队伍,实行镇、村干部包片服务网格化管理制度,同时提前谋划,协调烘干企业做好设备调试,形成“收割-转运-烘干-技术保障”无缝连接的作业链条。
徐桥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石祖罕介绍,今年,全镇通过开展优质水稻高产竞赛,以真金白银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加强粮食生产企业和烘干企业的建设力度,着力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同样,在泊湖之滨的大石乡,田野间一片金黄,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全乡4.8万亩水稻迎来集中收获期,广大农户正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确保颗粒归仓。
在大石乡大石岭村种植大户董海林的稻田里,3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金色的稻浪中往来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水稻被迅速吞入,完成脱粒、碎秆还田等工序,金黄的稻谷被尽数收入“囊中”。田间地头,运粮车来回穿梭,将刚刚收获的稻谷运往晒场或合作社,现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为保障秋收工作高效推进,大石乡农业服务中心全程跟踪服务,在机械调度、技术指导、安全生产及晾晒收储等方面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支持,最大限度减少田间损失,确保稻谷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为保障全乡4.8万亩水稻于10月底前全面完成收割,乡里统筹调度本地20台收割机,并积极协调外地机械陆续进场作业,全程做好服务保障,全力护航秋收工作。”大石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小田说道。
农业机械化的提高和农田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为这场高效秋收提供了坚实保障。站在自家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前,种植大户董海林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以前是小田,现在是大田,水稻收割、种田都很方便。”
过去大石乡农田破碎,大小不一,制约了农机作业效率。自2019年以来,当地大力推进土地整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9万亩。“小田变大田”不仅降低了田坎系数,增加了实际耕作面积,还同步完善了灌排设施与农机道路,使粮食生产“耕、种、防、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90%以上。如今,3台收割机同时作业,一天就能完成近两百亩的收割任务。
此外,大石乡还积极推广“良机+良种+良法”组合拳,有效促进了水稻丰产增收。以董海林承包的高标准农田为例,与实施农田建设改革前相比,亩均产量提高了50至100公斤。
从昔日手持镰刀弯腰劳作,到如今农机轰鸣穿梭田间;从传统农业的“小而散”,到现代化农业的“大而优”,大石乡正以机械化为引擎、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石,绘就一幅“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秋粮是粮食生产的重头戏,为确保秋收顺利开展,太湖县组织开展联合收割机检修保养、机收减损技术指导、农机安全检查等活动,指导农民科学安全使用农机,保障秋收安全高质量完成。同时,该县统筹资金,加大对粮食生产和烘干企业的支持力度。全县重点粮食生产和烘干企业超过30家,确保种植户安心收粮,放心生产,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通讯员 刘辉 陈振伟 吴阳金 尹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