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河北日报
衡水市全力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科学之光照亮中小学生成长路
9月13日,在衡水市首届中小学科学运动会上,学生在进行机器人搬运比赛。
9月29日,河北衡水中学学生在机器人社团课上组装机器人。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焦磊摄
□本报记者 邢云 孟宪峰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关键时期。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年来,衡水市将科学教育作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通过赛事引领、课程重构、实践赋能,逐步探索出一条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的科学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全力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取得重要进展。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赛事引领,构建全域科普新生态
曾经,衡水市的科学教育亮点多集中于少数几所传统强校。如今,这种“单兵突进”的局面正在被“集团作战”所取代。以河北衡水中学、郑口中学等为代表的学校,其科技教育成果在全国性舞台上屡获殊荣,并点燃了全市中小学的科学热情。
回顾近期一系列赛事,衡水学子的表现可圈可点。在第十六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中,河北衡水中学参赛团队取得3冠3亚3季的战绩。田静修同学在高中甲组趣味竞速飞行中夺冠,杨新潇同学在乙组项目中凭借精准操作夺得冠军,贺加贝同学则在“伊斯坦布尔之旅挑战赛”中获奖。指导老师李聪说:“备赛期间,学生们进行了数月高强度训练,从飞行原理到应急策略,从单机操作到团队配合,每一个细节都做到精益求精。”
此外,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赛三亚锦标赛上,河北衡水中学的张昊洋、张佳宇同学在DOBOT登月挑战赛中,凭借对机械臂的精准控制和完美的协作,勇夺桂冠;郑口中学的赵一赫、王辰等4名同学,在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中,通过精巧的无人机编程完成“精准投递”任务,以总分第一摘得一等奖;河北衡水中学实验学校的李扬帆同学,更是在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中实现“双金”突破,其设计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因巧思与实用兼备,受到专家好评。
这些沉甸甸的奖牌,标志着衡水科学教育实现了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的转变。过去,科学教育多依靠学校的自发探索;如今,衡水市教育局通过系统规划,以系列高水平赛事为牵引,整合优质资源,构建起覆盖全市、联动各校的科学教育良性生态圈,形成了“校校有特色、人人可参与”的生动局面。
从“知识灌输”到“场景浸润”
课程重构,让科学触手可及
“老师,要是机器人在复杂的环境里迷路了,我们该怎么通过程序让它快速找到正确路线呀?”听到学生的疑问,指导老师李聪微笑着解释道:“这就需要用到路径规划算法,结合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实时调整机器人的行进方向。”9月22日,在河北衡水中学科学实验室里,一场关于机器人编程的学习活动正在进行。
科学教育的提质增效,根本在于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衡水市以“五育并举”为指引,着力推动科学教育从传统的“课堂讲授”“知识本位”向“场景浸润”“素养培育”转型。
在河北衡水中学,模拟飞行、创客空间、机器人编程等特色社团活动,已成为学生们课余时间最热衷参与的活动。学校投入建设的科技馆内,VR体验风雪吊桥、亲手操作验证角动量守恒……一系列互动展品让学生们在亲身参与中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我们致力于为学生们搭建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科技社团和特色课程不仅是兴趣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河北衡水中学有关负责人介绍。
课堂之外的收获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河北衡水中学航模社团的赵一漓同学分享了他的感受:“为了准备比赛,我深入研究空气动力学等知识。在一次次航模调试、攻克技术难关的过程中,我不仅找到了真正的兴趣所在,更坚定了未来报考航空航天专业的志向。这些经历,就像为我点亮了一盏前行的明灯。”
更深层次的变革发生在课堂之外。在2025年全国科普日期间,深州市别出心裁地将学校操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露天实验室”。液氮实验制造的“蘑菇云”引来阵阵惊呼,空气炮精准击倒保龄球阵列,干冰营造的“仙境”让人仿佛置身奇幻世界……1700余名中小学生在一次次惊呼与赞叹中,直观感受到了科学的奇妙与力量。“太好玩了!原来科学一点都不枯燥,我长大了也想当科学家!”小学生曹钰祎兴奋地说。现场的指导老师们普遍认为,这类科普进校园活动,成功地将科学教育从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生活体验”,将其触角从教室自然延伸至社会大课堂。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协同”
机制保障,凝聚科学教育合力
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非一地一校之力所能及,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协同推进的共同体。近年来,衡水市在顶层设计、师资配备、资源整合等方面持续发力。
师资是科学教育的关键。2024年以来,衡水市公开招聘科学教师145人,并通过专项培训提升569名现有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同时,一项创新举措落地——由市(县)教育、科技、工信等6部门联合选聘,组建了一支由347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专家构成的“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工作团队。这些校外专家定期深入学校,指导科技节、科技周、校外研学活动的开展,并组织学生参与高校科学营、高层次科技竞赛,为校园科学教育注入了活力和专业的支撑。
区域联动、你追我赶的氛围日益浓厚。景县组织团队多次赴唐山等科学教育先进地区取经;冀州区将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心、整合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列为2025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桃城区、武强县、枣强县、深州市等地首届中小学科学运动会的相继成功举办,标志着科学教育的实践载体更加丰富多元。
在平台搭建上,除科学运动会外,衡水市持续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大讲堂”等活动,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成果、交流思想的舞台。今年8月,武强县首届中小学科学运动会吸引了400余名学生参与。“活塞抽水机”“纸桥承重”等趣味项目,让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充满惊喜的头脑风暴。参赛学生康筱崡说:“比赛氛围特别棒,不仅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还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让我彻底爱上了物理。”
从“一校争先”到“全市共进”,从“竞赛夺魁”到“生态育人”,衡水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路径愈发清晰。该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推进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和保护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创新和实践应用的能力,最终孕育出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并愿意为祖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的青少年。”
走在衡水的校园里,实验室中的专注眼神、赛场上的默契配合、科普活动中的欢声笑语,无不印证着科学教育带来的改变。
科学之光,正悄然照亮着衡水中小学生的成长之路,孕育着未来创新的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