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性挑战,农食系统如何转型?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22 21:47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在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寻找答案——

应对全球性挑战,农食系统如何转型?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洁 董家琛 丁伶俐

  ①中外嘉宾在博览会上洽谈业务。 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②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博士刘旭赞现场演示草莓采摘机器人的作业过程。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董家琛 摄

  ③河南农业大学展台上摆放着豫单776、梦玉377等品种的玉米种子。 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怎样应对气候变化对农食系统造成的巨大影响?怎样利用人工智能(AI)重塑现代农业?怎样通过多边合作筑牢粮食安全根基?10月12日—14日,以“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为主题的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在北京平谷举行,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800名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等齐聚金海湖畔,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寻找答案,凝聚共识。

聚焦气候变化 建设韧性农业

  过去一年,全球气温达到历史新高,升温幅度已超过《巴黎协定》所设定的“1.5摄氏度”温控目标。全球变暖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减弱、冻土融化、极端气候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

  在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联合主办的本次大会框架下,大大小小、不同类别的会议不断有思想的交汇。WAFI咨询委员会执行主席、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樊胜根认为:“当前全球粮食系统正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全球各国只有通过开放互信的国际合作,才能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为全球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表示,除传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外,甲烷、氧化亚氮成为未来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温室气体,这两种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正是农食系统的主要排放气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是全球高度关注的重要战略。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速。“梅雨是全球变暖和气候极端性加剧的典型例子。传统梅雨是毛毛细雨,光照少。如今的不传统梅雨有两类:一是暴雨洪涝式,二是高温干旱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王会军说,“在此背景下,气候研究不仅要探寻全球变暖的成因、气候极端化的机制、关注热点地区,还要针对应用、风险等开展更宽范畴的研究。”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既包含自适应,也包含人为适应。现在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超过农业生物的自适应能力,所以人为适应十分重要,包括育种、调整播种周期、调整种植布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气象系教授郑大玮认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要尽量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办法,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多样性,并尊重经济和市场规律。

  “政策落实最有效的方法是出台政策的同时提供相关培训,让人们有更多机会应用所学知识,并发放补贴或保险等,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德农业中心总经理周裕耕说,“另外,对培训师进行培训,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也能激发农民进行转型的意愿。同时,应为农民提供对于新技术、新政策的反馈机制,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做法。”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是最难跨越的“最后一公里”。北京雨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淑平说,其公司打造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农业气象与灾害预警平台、作物生长与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将复杂的技术分装成智能化、简单的操作,降低了使用门槛,非常适合农民使用,为农业管理和灾害预警提供了一定支持。

善用AI技术 保持辩证思维

  在WAFI开幕式上,孙其信发布《中国农业大学神农大模型3.0》。该模型是目前全国覆盖农业学科和场景最全的大模型,具备农业知识问答、生产决策推理等功能,聚焦36个智能体,以“小体积、高智能、低成本”为核心突破,实现模型算力缩小50%,关键任务性能提升5%,全面推动农业AI从“能用”向“好用、普惠”跃升。

  纵观全球,AI正以革命性的方式重塑现代农业,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国际水稻研究所总干事伊冯娜·平托介绍,该研究所的基因组选取、表现型研究、基因编辑、模拟情景、水稻疾病监测和筛选等研究都在应用AI技术。“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基因数据库,来推动抗干旱、抗盐分项目的研究。AI训练模型对筛选更好性状的种类与作物的帮助很大。”她说。

  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正式将无人机投入农业领域。“我们最新一代无人机能够在飞行中通过AI不断学习,变得更加聪明和安全。面对复杂地形,经过两次飞行学习后,在第三、第四次作业时,无人机的飞行智能化程度将提高30%到40%。起飞时,无人机会通过AI自动检测周边人员、车辆和其他有碍飞行安全的物体,并进行自我判断。”大疆农业政企事务负责人聂宏远说。

  “药物领域的基因组研究,很多时候难以进行人工处理,使用AI协助能够加速育种流程,推动昆虫和病虫害的研究。AI还能够助力提升预测的准确性,帮助开发更多产品,让我们在更少的土地上种植更多的作物。”拜耳集团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执行副总裁马蒂亚斯·伯宁格说。

  数字绿色这一全球发展组织的工作是帮助小农户利用新兴农业科技摆脱贫困。“ChatGPT和DeepSeek等AI模型能够将视频和材料转化为不同的语言,解答各国农民的问题。”绿色农业首席执行官瑞金·甘地说,“我们会在AI给出的答案中,分辨可用的和不可用的答案,并进行人工反馈,训练出一个更准确、更适用于小农户的AI系统。”他说。

  瓦赫宁根大学原校长亚瑟·摩尔关注到了AI的辩证性。“目前,AI更多造福于大公司、大农场,而小公司、小农户还未能完全享受AI带来的好处。我们可以把AI看成一个黑箱,要保证AI发展和使用的过程中更加公开透明。AI是推动巨大变革的工具,但并不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魔法,我们要保持自己的辩证思维。”他说。

致力多边合作 筑牢粮安屏障

  农业始终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但这块基石正面临着巨大压力。极端天气、地区冲突与市场波动,正扰乱着全球的粮食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粮食安全,构建稳定、可持续的粮食体系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几内亚前任代总理、非洲能力建设基金会董事会成员穆罕默德·贝阿沃吉说:“粮食安全对于所有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为此,他提出三项倡议:推动“全球食物约定”,建立多边平台与应急机制,构建食品廊道并制定食品应急措施;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政府、学界与研究机构之间有关气候变化风险等数据共享;加强对农业的资金支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落地。

  非洲绿色革命联盟(AGRA)前任主席阿格尼斯·卡利巴塔对此表示认同,并进一步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合作关系,为农民提供支持,是解决当前挑战的关键。”她表示,AGRA自2006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非洲农业转型,通过种子改良、土壤健康、市场培育等多方面工作,提高非洲国家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不携手,就很难真正解决问题。”她特别提到非洲正在推动的“食品篮子”计划,认为这是增强区域粮食自给能力、促进跨大陆农业贸易的重要举措。

  “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是通过农业实现和平,与中国和世界和平共处。”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肯尼思·奎因诚恳地说,“几十年后,我们面临着要养活100亿人的巨大挑战,必须靠科技创新、AI等先进技术,才能生产更多的食物;必须应对气候变化、预防动植物疾病;必须与中国、与世界合作。”

  如何用中国最新农业技术帮助非洲农业?盖茨基金会一直很重视中国的独特优势,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在中国的分支等机构合作,推动非洲农业的长期发展,助力提升全球粮食安全水平。“我们如今的目标,是与非洲伙伴一道借鉴中国的经验——合作共赢、本地主导、以创新驱动农业的变革。”盖茨基金会农业发展总监马蒂恩·范·尼乌库普说,“在中国孕育的创新种子,在非洲大陆同样能生根发芽。当这些种子茁壮成长,必将滋养一个更富粮食安全、更趋公平、更具韧性的世界,而这也将惠及我们每个人。”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