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小米发布会,我的新手机(米15)瞬间“落伍2代”。
谁能想到,前一秒小米16还在海报预热,雷军居然宣布“删16计”,数字代际直接跳到17,将小米推上了与苹果iPhone正面交锋的擂台。
请注意,这并非小米第一次对标苹果,雷军对小米品牌高端化的战略早在5年前已经摆上台面。这次米17 VS 果17的“数字营销”,可以视为小米与苹果在高端市场“同代同级”的开战第一枪。
小米卡位,卡的是苹果的位,借势,借的也是iPhone的势,所谓四两拨千斤,小小数字一改,热度召之即来。不仅如此,雷军在2025年9月的演讲中37次提及苹果,那句“小米17续航是是iPhone17的两倍”,毫不遮掩小米对标苹果的决心。
抛开营销噱头不谈,小米17系列的确拿出了硬通货。比如小米17 Pro搭载的“妙享背屏”,就算被友商嘲讽“徒增功耗、维修成本高”,但它的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已经拉满,打破了此前大多数品牌手机的“套娃困境”。想想看,这个设计如果是苹果做的,似乎再加价2000都会有人觉得香。
平心而论,手机用户的认知看似理智,实则充满情绪化和跟风思维,就看哪一家能够拐走大伙的情绪。既然大家都在玩情绪价值,又何必踩一捧一玩双标?可现实就是,大家都在玩双标!
于是小米17打出“苹果味儿”,再玩出一手“田忌赛机”,米17标准版4499元起售,比iPhone17低1500元,顶配版6999元的价格与苹果基础款重叠,对比小米前代是涨了,但对“苹果位”的用户而言,又呈现出明显的性价比,这下好了,只要是认为小米“情绪价值”到位的用户,极有可能激情下单——小米17系列近期战报已经印证了这一推测。
鄙人是果、米双持用户,买小米是因为系统依赖,综合配置够用,同样的刚需远比iPhone购入成本低廉;买iPhone则更看重“品牌情绪价值”,就是那种不可否认、也仍未消散的“高端感”。
但是,小米此次改名不只是数字+1,字母后缀也变得和苹果一致,给米粉的感觉就是五味杂陈,你尊贵的Ultra说丢就丢了?PRO MAX这种苹果式命名,苹果的药丸,拿过来就学吗?“我还是喜欢你桀骜不驯的样子”!
以上只是个人主观感受,说一句道一万,情绪不能当饭吃,作为手机用户,我最后还是看整机功能综合体验。但网友对小米17的点评也确实呈现了两极分化。根据IT之家调查显示,75.13%的参与者支持iPhone17,仅24.87%支持小米17。
该说不说的,果子虽然没以前那么强悍了,但对比友商还是如日中天、不可小觑。既然如此,小米追随苹果,又显得天然合理起来。身为小米用户,选择小米17总有一种潜在的尴尬,但又说不出具体在哪里。
客观地看,对标iPhone17的命名策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品牌标识的连续性,这种策略确实可以提高小米的高端形象,但也从另一个角度损坏了小米的“独立感”,造成“苹果是标杆,小米是追随者”的刻板印象。或许只有小米彻底打败苹果那一刻,米粉心中的错位感才会消失吧。各位手持iPhone或小米的朋友,你们对此有何高见?
我是笔点酷玩,这篇文章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