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短剧凭借“短平快”的独特优势,迅速崛起为文化消费领域的新增长点。2024年,我国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15亿元,用户规模达5.76亿,超越网络外卖用户数量,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近日,资深营销专家、云木长风创始人兼CEO李思源接受专访,深度剖析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的核心逻辑,解读行业从“产品”向“作品”转型的深层变革,展望短剧出海与AI赋能下的营销新未来。
李思源拥有十余年营销与商业领域深耕经验,在其带领下,云木长风聚焦营销创新与品牌全链路服务,核心优势在于联动政企、媒体、头部企业等多方核心资源,构建“需求对接—资源匹配—落地执行”的闭环服务体系,为不同领域客户定制解决方案,推动企业品牌竞争力与市场价值双提升,逐步成为连接重大项目与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平台。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与深刻的商业洞察,李思源对短剧行业的发展脉络有着独到见解。
谈及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李思源指出,这一现象本质是供需两端精准契合的结果。从需求端来看,当下社会人群碎片化时间增多,单集1-3分钟的短剧时长,完美适配通勤、午休等场景,且5.76亿用户中超90%通过手机观看,“随时可看”的特性极大降低了用户消费门槛。供给端则呈现出“量质齐升”的态势,2024年全年上线短剧达2.4万部,超8.33万家相关企业入局,形成从创作到分发的完整产业链,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为短剧行业注入强劲动力。李思源介绍,早期短剧以付费点播(IAP模式)为主,而2024年广告变现(IAA模式)异军突起,市场规模达250亿元,免费看剧用户占比超50%。以红果短剧为例,其“看广告解锁剧集”的模式,使月活跃用户飙升至1.58亿,“免费+广告”的组合不仅扩大了用户基数,更推动短剧从“小众娱乐”向“全民内容”转变。
随着行业发展,短剧已从1.0时代的“产品”迈入2.0时代的“作品”,深层次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在政策层面,广电总局实施常态化监管,明确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短剧需经国家广电审核,倒逼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品化发展。内容创作上,题材突破“霸总”“逆袭”的单一框架,向家庭伦理、社会热点等多元领域拓展,《我中专生横扫全球数学大赛》紧扣教育焦虑,《女婿回乡中秋好团圆》呼应节假日情感需求,优质短剧开始承载社会情绪,提升文化内涵。
商业模式也升级为“双轮驱动”,付费剧与免费剧并行发展,更出现融合两者优势的IAAP混合模式,用户可自主选择付费免广告或看广告解锁剧集,灵活的模式进一步拓宽了用户覆盖范围。
在国内市场稳步发展的同时,短剧出海成为文化输出的新亮点,在北美、日韩等地收获大量用户与收入。李思源认为,中国短剧“破圈”的关键在于三大核心能力:一是内容共情力,《DramaBox》《ReelShort》等平台推出的“逆袭”“甜宠”题材,虽融入中国元素,但情感内核具备全球通用性,易引发海外用户共鸣;二是本土化适配能力,针对不同市场推出方言配音、优化付费流程,实现“题材本土化+微创新”;三是技术赋能,通过AI分析用户偏好,提升内容推送精准度,仅美国市场28%的下载量就得益于算法助力。据预测,海外短剧市场长期规模可达144-640亿美元,这不仅是巨大的商业机遇,更是中国文化“软输出”的重要窗口,助力构建国际文化认同。
面对AI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李思源表示,AI正全面重塑短剧“创作、分发、变现”全链条,为营销模式创新提供无限可能。在内容创作与分发环节,百度AIMax系统可自动生成短剧高光片段,使剧集完播率提升29.7%,智能投放工具能依据用户画像动态调整出价,优化投入产出比;营销场景方面,“搜索+推荐”的组合实现流量精准触达,用户搜索《宫女扶摇录》等剧名时,AI可同步推送剧集与相关广告,实现“需求即时满足”;品牌合作则走向深度融合,通过剧情植入、片尾鸣谢等方式,让广告与内容自然衔接,兼顾用户体验与品牌传播效果。
展望未来,李思源认为,随着虚拟制作、AI编剧等技术的普及,短剧有望实现“千人千面”的定制化内容,营销模式将从“广撒网”转向“精准触达”。他强调,短剧行业的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未来需持续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驱动、以创新为动力,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推动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协同增长,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