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总能刷到一些特别的表情包,比如这些:
于是,我解锁了一种博物馆的新逛法:边逛变搜集文物表情包。
承载着历史重量的文物们不再严肃而难以接近,逛博物馆也轻松了起来。
观察多了我发现,很多文物本身自带幽默属性。
在下文中,美术史学者李霖灿就找出了一批富有幽默感的文物展品。从5000年前仰韶文化人面像的“尴尬”表情,到“打太极”的豹子,再到画中背着皮包的打工人小鬼……
看完我忍不住感叹一句,现代人“抽象”的精神状态,原来五千年前就有端倪!
本文摘选自《中国艺术沉思录》,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经出版社授权推送。
展品一:姜西村人面像
5000年前的“社死”现场
请看在陕西扶风姜西村发现的一件仰韶陶器,在红陶残片之上,有一个“尴尬”的中国人面孔!
姜西村人面像,新石器时代,1959年陕西扶风出土。
这块仰韶红陶残片上的双眼与口扼要地以三划表现,即流露出尴尬悲怆的表情。
“尴尬”是我们迄今尚常常使用的一个名词,但是在艺术品上表现得如此充沛,当以五千年前这位大艺术家为第一,手法干净利落。
面型初具之后,只用了三笔——画出眼睛和嘴巴——就让一个尴尬万分的表情流传千古,到现在还在我们心中激起回荡的共鸣,而他所用的工具只是一根手指头。
扼要的三划,尴尬而悲怆!是在嘲笑自己呢,还是在嘲笑命运呢?
展品二:胡人笑俑
到底啥事让你这么开心啊?
在长沙发现了一批青铜的胡人笑俑,现藏在美国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中,时代当在周至汉代之间。
胡人笑俑,约周代至汉代之间,湖南长沙出土,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堆满脸上的憨傻笑容直令人万斛愁销。
请看这位椎髻胡俑的满面笑容,真是在高高的颧骨间,满脸堆下笑来,笑得如此憨傻充沛,人间有什么开心的事令人绝倒如此?
我每一瞻视,不禁万斛愁销,而且受其感染,笑不可仰,如山忧患一时俱空!
展品三: 青铜虎形牺尊
虎兄,要不要做个牙齿矫正?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一对青铜虎形牺尊,体型长大,表情“蹒跚”,面部表情令人笑绝,额上皱纹叠落,獠牙锯齿如画,稚憨可爱,我每一次和它们面对面,都忍不住说出我的知心话:老兄,你当赶快去找牙医去做齿列矫正,不然,怎样吃东西呢?
青铜虎形牺尊,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
獠牙锯齿,是否该去找牙医做齿列矫正?令人对之不禁失笑!
据说当日采集人(姑隐其名)得到这对铜虎牺尊之时,大喜过望,什么也不采集了,立刻包架飞机,径直飞回了美洲。可见他对这副虎面笑容是满意到极点了!
展品四:战国金银错猎兽纹镜
“住手,不要再打了啦!”
战国时一面金银错的猎兽纹镜同样传达了中国人的幽默巧思。
战国金银错的猎兽纹镜图饰。
那虎豹到底是摆架势(打太极拳?)还是乞和?其手势表情令人忍俊不禁。
图面上故事如画:起初“金钱豹”仗势欺人,但是一旦骑马金甲武士亮出了短剑,虎豹自知不敌,立刻便化猛为弱,向骑士腼颜乞和,看它那委婉拒战的手势表情,真使人忍俊不禁!
展品五:击鼓说唱俑
汉代也有“脱口秀演员”
汉代有许多说书人的优伶俑都使人发噱,在这里只举一尊以见例,看这位手舞足蹈的说书人,手执棰鼓,眉开眼笑,正在讲人间最最有趣的故事,试把这位笑倒世间的说书人像移作太史公《滑稽列传》的封面,请看他上翘穹苍的脚板丫子如何得意忘形……
击鼓说唱俑,东汉,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么俏的形象,应该移作太史公《滑稽列传》封面。
展品六: 《猴猫图》
猫:啊?为什么要抱我啊?
宋代的易元吉为了画猿猴,亲自跑进深山老林与猿猴为伍,结果他不但得到了猿猴的真性情,而且进一步得到了猿猴的幽默感。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他的《猴猫图》小卷,画一位孙行者抱着一只佩着彩带的小猫咪在扬扬得意,面孔上发出会心的微笑。
易元吉《猴猫图》,北宋。
绢本设色,卷,31.9cm×57.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表现了艺术家的拟人幽默手法。
小猫咪在猴子怀中亦面露笑容,但是它的哥哥(也可能是姐姐)却远走逡巡,高翘着尾巴,充满了惊讶、戒慎和恐惧。
在这个两两对立的圆周形构图上,一边是扬扬得意和嘻笑如常,另一边则是悚然而惧、惊讶万分,相映生趣,幽默异常!
孙行者哪有这种闲情逸致去恤老抚幼,一切都在这位艺术家的拟人幽默感情之中!
展品七: 《眼药酸图》
治眼睛不找我,那真是没长眼
宋人杂剧的《眼药酸图》亦令人有会心的微笑。
《眼药酸图》,宋。
杂剧册页,故宫博物院藏。
人物姿态、服装、动作、表情,丝丝入扣,如闻其声。
在这里,一位是戴高帽、着长袖袍的眼药推销员,他浑身上下都是眼药的广告,眼睛的图样画满了全身,真成了眼光菩萨现身说法;另一位则偻身向前,一手尖尖地指向自己的眼睛,他正是患有眼疾的病人,二者供求相需,一拍即合,有多少变化曲折,真是一台好戏。
看画上人物的姿态、服装、动作、表情,丝丝入扣,如闻其声,想到现今我们语言中尚有“卖膏药”的讽刺,庙会或草台戏场时有卖药商人大吹其法螺,古今中外一也。
对画体认,能不莞尔会心?
展品八: 《中山出游图》
命苦打工鬼也有OOTD
宋末元初有一个奇突的画家,他名叫龚开,画一些想入非非的鬼怪图画,在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有他的《中山出游图》。
钟道士是一位食鬼的神仙,他役鬼如奴隶,这天,鬼话连篇的大小妖魔抬着他正要出游,于是就来了这么一位戴凉帽、背皮包的小鬼役。
龚开《中山出游图》(局部),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
这只戴凉帽背皮包的小鬼役,便出自他的手笔,看了使人有会心的微笑。
他面目黧黑,白眼看天,浑身上下都是骨节,说不定就是所谓的骨节鬼了吧!
所背的皮包,十分摩登,大可供皮包业参考,和骨节鬼一白一黑,相映生趣,幽默异常,一见会意,使人五体投地地佩服作者的高明用心!
展品九: 《小鸡争蚯蚓图》
今日相争,他日相呼
现代的齐白石老画师亦富于幽默的情感,他有一幅《小鸡争蚯蚓图》,名闻世界,到处都见它在作贺年片用,画两只雏鸡在争夺一条蚯蚓。
由于齐老在上面自题“他日相呼”四字,所以亦有人名之曰《他日相呼图》。这幅小品的幽默感,人人一见即能领悟。
好有趣的芝麻小事,点点滴滴都落在学士眼里,一片活泼生机!
齐白石(1864—1957)《小鸡争蚯蚓图》。
白石老人画雏鸡争蚯蚓,原是田园豆篱下常见的题材,但题上“他日相呼”便别有画外之意,令人看了不禁泪下,可称之为悲怆的幽默感。
但是齐老他亦是有所本。古今中外,知道雏鸡争蚯蚓者何止千万人,而且早已形之于艺术。
重庆大足的雕刻群中便有此图像,且早已蜚声于世界,只是古人的表现仅仅是田园豆篱下的趣事幽情,如今旧皮袋装新酒,一冠之以“他日相呼”字样,那就意义深刻非常。
齐白石老人别有用心,观众在活泼幽默感之外,亦怆然别有体认,岂止是一幅图画而已!现代史上的争争夺夺,亦尽涵盖于此了!
就如图画的一隅观点而论,齐老亦是了不起的,他对雏鸡的画法,我戏名之“四块瓦法”。
这是他老人家对雏鸡身体结构的“因式分解”,两只小鸡的背部都是四笔交代,如出一辙,这就是所谓的“由博返约,撷其精要”,而蚯蚓则用色笔一笔勾成,真是形简而神充,大艺术家的心路历程清晰如绘。
本文摘编自《中国艺术沉思录》
作者: 李霖灿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品方:浦睿文化
出版年: 2025-8
编辑 | 十六、草草
主编 | 魏冰心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