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当地时间9月23日晚,一架小型飞机在巴西南马托格罗索州潘塔纳尔湿地坠毁,造成4人遇难,其中包括中国知名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早前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俞孔坚教授离世当天,他个人的微信视频号发布了他最后的一段影像。视频中,身穿红色T恤背着斜挎包的俞孔坚出镜感叹:南美潘塔纳尔天然湿地正一步步被牧场吞噬。视频结尾,俞孔坚称“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这段视频长度3分钟,是一段记录俞孔坚自己行程的Vlog。视频中,俞孔坚称在飞行20多个小时,驱车6个小时之后,踏入这个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探索海绵地球的真谛。这个伊甸园就是位于南美洲腹地的潘塔纳尔天然湿地。
视频通过航拍展示了湿地的美景,俞孔坚解释,潘塔纳尔天然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湿地,被誉为最后的伊甸园。它是地球之肺,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储存洪水,滋养生命。
随着夕阳下牛仔驱赶上千头牛群的画面出现,俞孔坚解说到,牧场正一点点吞噬这片水乡。曾经是无数动物的天堂的湿地,如今已经被围栏切割,被牧场取代。这里表面宁静,却暗藏危机。“尘土与余晖交织成一幅壮丽而悲怆的画卷,这片乐园正悄然改变。”
3分钟的视频中,俞孔坚短暂自拍出镜,在牛群扬起的尘土中,他身穿红色T恤,跟在牛仔身后。视频最后,他与其他几名同行人员合影。并在视频中表示:“地球之肺在美洲深处,它的命运牵动着全球的生态平衡,而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当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时,人类还能从哪里获得生存的希望。”
视频最后和同行人员的合影,图源:视频截图
不少网友在这段视频的评论区悼念俞孔坚:“他的激情与无畏,曾给无数景观学子在迷茫道路中带来慰藉。”“生命定格在世界最大的天然湿地,海绵星球的先行者,一路走好。”
有学生称:“老师是我大学景观的启蒙者,可以说他是现代风景园林的奠基人,一直很欣赏他的生态景观设计理念,难以接受。”“归于原始,归于海绵,归于最后的伊甸园,俞老师千古。”
公开消息显示,与俞孔坚同机的还有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平,以及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德·巴罗斯,他们乘坐的小型飞机在南马托格罗索州潘塔纳尔地区的阿基道阿纳市坠毁,无人生还。据悉,俞孔坚教授此行是在潘塔纳尔地区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
视频中自拍(视频截图)
俞孔坚和家乡金华
1963年,俞孔坚出生于婺城区白龙桥镇东俞村一户农民家庭。村边的白沙溪、村西的大樟树、村中的七口水塘,一幕幕和谐的自然景观陪伴他成长,也在他内心深处播下生态美学的种子。
“我从小就知道如何种稻、施肥、灌溉,如何抗旱、抗洪,如何养羊、养牛。这些独特的沉浸式经验,使得我的学术观点、研究角度也与众不同。”俞孔坚说。
(金华白沙溪)
俞孔坚回忆,年少时自己曾坠入白沙溪中,幸未被洪水冲走,他抓着河岸的柳树枝救了自己一命。“如果是水泥河道,我就上不来了。所以我现在的设计风格都是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我理念下的那条河是安全的、生机勃勃的”。
1980年,俞孔坚考取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并于1992年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后赴美留学。期间,他9次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年度设计奖,其中2次获得年度杰出奖;3次蝉联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3个设计获国际建筑奖;还曾获得ULI全球杰出奖,2011美国建筑奖和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但这段少时的经历珍藏在他的脑海深处,并在多年后催发孕育了“海绵城市”这一理念。因为对家乡热土的热爱,1997年,俞孔坚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举家回国。回国后俞孔坚在北京大学创办了建筑与景观学院和土人设计机构。
(金华彩虹桥由俞孔坚设计)
其中,金华人民熟悉的金华燕尾洲公园、兰溪扬子江生态公园等背后都有俞孔坚的身影。“我这一生与金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俞孔坚说,他家中箱子里还存放着一包采自家乡村口林子中的黄土,“我叫自己土人,我的团队也叫土人。我这个土,是家乡的土。”
这些年来,俞孔坚多次回到家乡,用自己创立的景观理念为改变家乡的面貌积极筹划。如今,由他和他的团队直接参与家乡的景观设计项目有20多项,他说作为一名金华人,能为家乡的建设出力他感到分外的自豪。
其实,金华的父老乡亲们也想对他说:您才是家乡的骄傲!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杨法礼
部分内容综合极目新闻
通讯员 婺宣
编辑 潘俐
审核 毛迪 金立鹏
BREAK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