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株洲日报
戴 凛
“没报衔接班,孩子上小学会不会跟不上?”每年新学期临近,这样的担忧就成了部分学前家长的心头病。在“抢跑”焦虑的裹挟下,学前培训班似乎成了家长眼中的“定心丸”,但从教育规律与政策导向来看,这种焦虑实在大可不必。
当前,教育部门已明确提出“幼小双向衔接”机制,要求小学一年级设置入学适应期,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衔接幼儿园教育,坚决执行零起点教学。如今多地推行的试点政策更直接取消学前班,将衔接融入幼儿园大班与小学过渡期课程,从制度上避免了知识重复学习的低效模式。这意味着,学校已构建起专业的衔接体系,无需家长依赖校外培训“补位”。
其实过度依赖学前培训,反而暗藏隐患。不少家长将识字量、计算能力作为衔接的核心指标,却忽视了学习习惯与适应能力的培养。有教育实践表明,提前灌输的知识优势往往只能维持到小学三年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到四年级后容易出现成绩滑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低幼阶段的核心任务,本是通过游戏培养生活自理、社交协作与探索兴趣等基础素养,这些能力才是孩子长远发展的“隐形竞争力”。
因此,面对培训机构“不提前学就落后”的营销话术,需清醒认识到,教育部早已明令禁止学前儿童违规培训,其本质正是为了保护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其盲目报班,不如将精力放在家庭衔接上:通过规律作息培养时间观念,通过亲子阅读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模拟场景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这些看似细微的准备,远比机械的知识灌输更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