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求助不迷路,孩子异常早识别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16 06:52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本文转自:南宁晚报

心理求助不迷路,孩子异常早识别

专家详解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信号,帮助市民科学应对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认知测评与训练中心工作人员指导青少年完成认知训练。    本报通讯员黄思宁 摄

  ■本报记者罗颢

  今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专家表示,无论是为生活奔波的成年人、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还是独居的老年人,每一个群体都应平等获得专业、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孩子厌学是“叛逆”还是“求救”

  “孩子厌学、天天抱着手机,到底是青春期叛逆,还是心理出了问题?”这是很多家长的共同困惑。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问题识别,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心身疾病病区副主任医师张宝燕给出了明确的区分方法:可从时间、程度和心理变化三个维度判断。如果孩子只是考试后抵触学习1至2周,或是偶尔跟家长拌嘴后短暂不想上学,这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如果连续半个月拒绝出门、昼夜颠倒沉迷于手机,就必须警惕,这是心理出现问题的信号。

  14岁的初中生小张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周末多玩会儿手机”发展到“每天玩超8小时,作业全拖到凌晨”,最初家长以为小张只是“叛逆”,直到小张说出“上学没意思,不如死了好”的话语,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除了行为变化,生理信号也不能忽视。张宝燕提醒家长关注青春期孩子:“偶尔失眠、不想吃饭,可能是压力大导致的正常反应;但如果长期喊头痛、胃痛,去医院检查却没发现器质性问题,或是体重骤增骤减,都可能是心理困扰的外在表现。”

  张宝燕说,若发现孩子每天使用手机超6小时,甚至彻夜打游戏、偷偷给游戏充值借贷,就是危险信号。一旦孩子出现自伤行为、说想死的话,或是连续1个月无法上学、完全不与人来往,一定要尽快寻求专业帮助。面对孩子的反常,家长别急着说教指责,不妨先主动表达关心,如通过“我看你最近好像很累,要不要跟我聊聊?”这样的话术,打开与孩子沟通的大门,这比急于解决问题更重要。

  别把抑郁当“矫情”!这些误区要弄清

  “抑郁是矫情”“乐观的人不会抑郁”“失眠不算事”……这些都属于常见的认知误区,会延误心理问题的干预时机,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张宝燕强调,抑郁症是大脑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并非性格软弱或“想不开”,需要专业治疗。持续失眠可能是抑郁或焦虑的前兆,长期睡眠障碍会加重情绪问题,形成恶性循环,绝不能轻视。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情况是“微笑型抑郁症”。张宝燕解释,患者表面上开朗爱笑,私下里却可能躲起来哭泣,甚至有自伤行为,这种“表里不一”的状态更难被察觉。在门诊中,有不少患者担心“吃药会成瘾”,实际上,中重度抑郁症需要通过药物调节脑内化学物质,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一样,只要遵医嘱规范用药,不会产生成瘾性,反而能帮助身体恢复正常状态。

  市民可通过几个信号自查是否陷入情绪困扰。张宝燕提醒,如果情绪低落、烦躁的状态持续超2周,对以往的爱好提不起兴趣,出现失眠早醒或过度嗜睡的情况,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甚至反复出现轻生念头,就应该尽快寻求专业帮助。日常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维护心理健康,比如每天花5~10分钟用“呼吸冥想”小程序辅助放松,或是坚持写情绪日记,帮助自己识别情绪规律。“心理健康问题就像感冒一样,早发现、早处理,别等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温馨提醒

  三步就医指南助你摆脱心理疾病

  针对不同情况的心理需求,专家给出了清晰的“阶梯式”就医指南,帮助市民科学求助。

  紧急救助:如果出现自伤、轻生的念头或行为,或是连续2周无法正常进食、睡眠,甚至丧失基本生活能力,要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也可以拨打24小时全国心理援助热线12356,或南宁青少年服务台热线0771-12355寻求帮助。

  非紧急情况求助:如果症状较轻,或是没有时间线下就诊,可以先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登录“南宁云医院”平台,通过线上匿名咨询的方式进行初步评估,了解自身心理状态。

  线下就诊别拖延:如果情绪问题持续超2周仍未缓解,或是出现查无原因的身体不适,甚至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议前往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精神卫生心理专科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接受全面的临床评估和诊断,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