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唤醒生命,赋以生动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15 17:13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本文转自:邵阳日报

走向完整的教育——

扎根生活,唤醒生命,赋以生动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宣言如惊雷划破传统教育的沉寂,将知识与经验、学校与社会紧密相连。这一理念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若将教育仅视为对生活的适应与准备,则可能忽略其更深广的意涵。在我看来,教育不仅关乎“生活”,更应深入“生命”的堂奥,并迈向“生动”的境界——这三重维度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完整谱系。

“教育即生活”奠定了儿童中心与经验本位的基石。杜威力主消除教育与生活的壁垒,反对将知识割裂为脱离现实的抽象符号。这一主张在二十世纪初的教育改革中熠熠生辉,使教育从僵化的经院传统中解放出来,重获生机。然而,若教育仅止步于此,则易陷入功利主义的窠臼,沦为对现存社会结构的被动适应,失去其应有的超越性与批判力。

于是,“教育即生命”的向度呼之欲出。此处的“生命”不仅是生物性存在,更是精神性、价值性与潜能的总体。教育即生命,意味着教育应直面人的存在之困,唤醒个体的精神自觉,助其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它要求教育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灵魂的唤醒者”(雅斯贝尔斯语)。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正是对个体生命独特性的尊重;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精神,则是对生命内在成长节奏的洞察。唯有深入生命维度,教育才能避免沦为纯粹技能的训练场,真正成为塑造完整人格的圣殿。

进而,“教育即生动”为前两者注入了方法与状态的活力。它包含双重意蕴:一是指教育过程的生动性,二是指教育旨在培养生动活泼、富有创造力的个体。生动的教育拒绝机械灌输,推崇探究、体验与合作。它追求如《学记》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性艺术。在技术重塑学习的今天,虚拟现实、项目式学习等创新实践,正为“教育即生动”提供前所未有的实现路径。生动既是教育过程的审美标准,也是教育结果的理想状态——培养能够感受生命之趣、自由思考、积极创造的生动的人。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命”“教育即生动”三者构成一组渐次升华、相互依存的教育命题。“生活”是教育的现实场域,“生命”是教育的价值旨归,“生动”则是连接二者的桥梁,是实现教育理想的方法与状态。没有生命的高度,教育易流于浅薄的适应;缺少生活的根基,教育将成为空中楼阁;而无生动的特质,教育过程将失去魅力,难以触及心灵。

最终,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人从单纯“活着”的生存状态,走向充分“存在”的生命觉醒,并最终获得“生动”发展的自由与创造力。这三重维度的融合,将指引我们超越工具理性,回归育人本质——不仅是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更是启迪“为何而生”的智慧,赋予个体创造美好生活、丰盈自我生命、生动参与世界的全面力量。

(作者系市一中副校长、市八中校长)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