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的重庆,正被一股炽热的艺术气息包裹,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谁在敲门》,正紧锣密鼓备战,以期“叩响”山城舞台。10月20日—21日晚7:30,这部由重庆市话剧院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组队打造的话剧,将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连演两场。
《谁在敲门》以川东大地为背景,通过许家三代人的命运沉浮,折射出社会剧变下城乡文明的碰撞与个体身份的挣扎。故事从许成祥老人的寿宴切入,家族成员因城乡差异、利益纠葛与情感矛盾相继登场,在“敲门声”的隐喻中展开对土地眷恋、生存困境与人性异化的深刻叩问。
10月13日,距离演出不足10天,记者来到位于魁星楼10楼的重庆市话剧院实地探访。前一天刚抵渝的四川人艺演员已经和重庆市话剧院的演员迅速进入状态,当天上午的动员会还回荡着“零失误冲刺”的激昂,下午排练厅内就演绎起了许家人的家长里短。从导演蹲场抠细节,到演员反复打磨一句台词的断句与语气,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在为这部川渝共创的佳作注入底气。
动员会凝心聚力
以“零失误”标准迎战
“文华奖的舞台是剧目品质的试金石,容不得半分侥幸。”10月13日上午,《谁在敲门》文华奖参赛演出动员工作会上,四川人艺总经理、艺术总监董凡向团队提出“硬”要求,无论是演员的表演细节,还是舞美、灯光、音效等所有技术环节,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以“零失误”的极致标准,确保作品以最完美的状态接受专家评委和观众的检阅。
▲动员会现场。重庆市话剧院供图
会上,董凡带领演职人员重温了一组组专家评价。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在观看首演之后赞其“生动再现川渝生活百态,让人更懂得这片土地”;著名导演陈薪伊称其“是中国农民的散文诗,从原作到编剧、导演所挖掘的象征性力量十分强大”。“上海戏剧学院一位教授专程到杭州观看我们在中国戏剧节的展演之后,更是称赞《谁在敲门》是现实主义的回归之作、克制美学的诚意之作。”董凡表示,这些不仅是对作品的肯定,更是为剧组冲刺打了一剂强心针。
导演王筱頔则从创作角度为团队减压鼓劲:“所有比赛演出往往不是最好的,但我希望《谁在敲门》能打破这个规律。大家要剔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上,相信我们能完成一次完美演出。”
“我们的剧目是此次参加文华奖角逐最年轻的作品之一,从今年初启动创作到如今冲击大奖,时间虽短,但24场巡演的口碑实打实,这是我们的底气。”重庆市话剧院院长张剑表示,这一次不仅要冲击奖项,更要展现川渝文艺工作者的团结力量。
排练场精雕细琢
一句台词、一个语气都反复打磨
10月13日下午,排练厅内,没有动员会的激昂呐喊,只有一幕接一幕的情景演绎与导演的细致指导。
▲导演正在给演员们讲戏。重庆市话剧院供图
记者在现场看到,即便只是开场戏,导演王筱頔也带领演员反复抠了好几遍。“这句台词断句再慢一点,要带出人物内心的犹豫”“语气再柔和些,符合角色的性格”,她不时走到演员身边,手把手调整姿态、纠正语气。“我们这部戏是‘生活流’,没有宏大的重大事件,全靠家长里短的细节打动观众,父亲生病、住院,父亲去世、办葬礼,这些日常场景要演出真实感,就得在每一个小地方下功夫。”王筱頔向记者解释,这正是作品的独特之处,正如原著作者罗伟章的理念,真正惊心的故事往往都很日常。
现场,两地演员配合默契,虽然来自不同文艺院团,表演风格与管理模式存在差异,但在创作目标上高度一致。饰演“大姐”是重庆市话剧院副院长王弋,她演出经验丰富,能立马跟着导演的创作灵感快速转换表演状态。
饰演“四喜”的四川人艺演员章乃予正在琢磨角色的矛盾心理,这个许家长孙走出大山后盲目追逐物质生活,却因能力不足陷入“骗家人、骗自己”的怪圈,一边愧疚一边维持假象,“导演让我多体会人物‘想变好却力不从心’的挣扎,哪怕一个眼神都要传递出这种复杂感。”
▲演员正在走戏。重庆市话剧院供图
饰演“桂兵”的重庆市话剧院演员刘紫旭则在调整生活化的表演节奏,这个与四喜形成对比的角色,凭借泥瓦匠手艺在本地安稳生活,还能帮衬老人,“要演出他的踏实,不用刻意煽情,却能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力量。”
王筱頔告诉记者,此次排练是“小调整、大提高”。“我们原来的基础很好,主要修剪人物的枝枝蔓蔓,让主线更清晰;同时补全之前铺垫不足的地方,避免观众看剧时觉得冷场。比如有些细节前面没交代清楚,现在要加上,让人物行为更合理,故事更连贯。”她拿起剧本举例,角色的情绪转折,之前可能有点突兀,如今增加一句台词、一个动作,就能让观众更共情。
1+1>2
从“双城记”到“共演一部剧”的深度融合
“我们去川东农村采风时,开了40多分钟车才从山脚下开到一个院坝,那种大山里的生活状态让我们很震撼。他们原本自给自足,和外界联系不多,但时代变迁、城市化进程还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年轻人想走出去,有人成功、有人迷茫。”王筱頔回忆采风经历,这也成了创作的核心灵感,“我们想通过这部剧,让观众看到时代里的自己,不管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都能在人物身上找到共鸣,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筱頔感叹,像这样跨地域的文艺院团之间的亲密合作,放眼全国也不多见。
事实上,2016年开始,川渝话剧院团便唱起了“双城记”,此后近10年间,从剧目互演、名家讲堂、交流论坛等频繁的艺术对话,到如今各出一半演员同演一出戏,两地始终各取所长、互通互融。可以说,《谁在敲门》是川渝文艺深度融合的见证。
“两个省级院团,一个在重庆、一个在成都,却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1+1>2的效果,靠的就是对艺术的敬畏和对川渝文化的热爱。”张剑所言非虚,在创作过程中,川渝元素的融合随处可见:剧中有川渝方言的韵味,演员的表演带着两地共通的生活气息,就连舞美设计也融入了川渝农村的地域特色。张剑透露,接下来将继续深挖巴渝文化,已经启动战国时期重庆“大女主”巴清的故事创作,聚焦中国核工业建设816工程的剧本也进入创作阶段。
对于即将到来的文华奖评选,整个剧组都充满期待。“这部剧聚焦川东农村,却不止于川东农村,它讲的是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情感,任何走进剧场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张剑表示,盼着大幕拉开的那一刻,看到观众被故事打动,听到他们的掌声。
10月20日—21日,这部凝聚川渝匠心的话剧将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亮相。正如剧中反复响起的敲门声一样,这一次,川渝文艺工作者将携手敲响舞台艺术最高奖项的大门,用一部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交出一份属于川渝、属于时代的文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