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深信“补课”是父母尽责的表现,是孩子成功的跳板,是通往好成绩的必经之路。
可十年补课路走下来,我终于明白:
真正的教育,不是“花了钱孩子就得变好”,而是“他愿意学的时候,哪怕慢一点,也能走得远”。
这是一位普通母亲的反思,一段关于补课与成长的漫长回望。
儿子小学一年级时,我就跟着别人家的节奏,给他报了英语班。
别人的理由听起来都很有道理:
“孩子得从小起步才有优势。”“不补课怎么进重点中学?”“985的孩子都这样走过来的。”
于是我也报,线下培训、线上课程、打卡背单词……一样不落。
可结果呢?
背单词三分钟热度,课文记不住就发脾气,越补越烦,越学越怵。
有一次,他丢下单词本崩溃地说:“妈妈,我是真的记不住了。”
我愣在那里,无话可说。
最令我矛盾的阶段,是四五年级。
儿子对英语产生了明显的抵触情绪。
一方面他嘴上不愿意补,说太累、没用;另一方面又怕落后,说“别人都在学”。
我知道他焦虑,也知道自己焦虑。于是,在“再坚持看看吧”的自我劝解下,我们又补了一年。
可补课就像一场长跑,孩子明明已经气喘吁吁,我们却还往他背上加负。
直到六年级下学期,我终于决定——停了。
奇迹,在我选择“放手”后出现。
六年级的英语成绩,从以往的四五十分,悄悄升到了七十几。
小升初考试,破天荒地拿到了75分。对很多孩子而言,这可能很普通;但对我们家这个长期“英语困难户”,简直是天大的进步。
我问他:“怎么考上去的?”
他说:“我就是课堂上认真听了老师讲的,然后自己试着查了几个单词。”
我忽然意识到:
原来不是他不行,是我不信他行。
初一开学前,在孩子爸爸的强烈坚持下,我们又报了英语补习班。
“补一补,至少不吃亏。”
可几节课下来,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他上课照旧走神,作业敷衍,单词背不下来就躲。
我试着陪他背单词,他却说:“你别逼我。”
这不是第一次我被“好心办坏事”的反噬击中。
那一刻,我真正明白:
学习这件事,不是我推着他走,而是他愿意往前走。
有一天,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说孩子英语作业没交。
电话里我们聊了很多。
最后,她沉思片刻,说了一句话:
“其实我带班这么多年,补课和不补课的孩子确实有差距,但那不是成绩,而是学习方式的差距。”
“能靠补课快速提分的,是那批基础好、主动性强的孩子;真正能走得稳远的,是那些能在课堂上消化知识、愿意独立思考的孩子。”
“你家孩子语文很有感觉,他朗读的声音我都记得——说明他是有语言天赋的,只是英语这道门还没推开而已。”
她的话像一束光,照进我心里那些曾经忽略的角落。
这一夜,我睡不着,翻出这些年我们报过的补习班、用过的单词书、上过的网课,做了一份“清单式总结”。
越看,越沉重:
补课久了,孩子习惯“等老师讲”“有题型套路”;不补课的那段时间,反而每节课他都格外认真听讲。
课外老师讲答题模板、快速提分技巧;不补课后,他开始自己查词、自己推理,哪怕慢,但能留下印象。
补课花费不小,大人期待高,孩子压力大。不补课的那段日子,我们都轻松了许多,甚至偶尔还能笑着一起学。
补课像装了一个外部引擎,推着孩子走;不补课时,他在慢慢长出自己的一双翅膀。
那天晚上,我在儿子睡着后,坐在客厅里看着他的练习本,翻到他用拼音和词典拼凑出来的一句翻译,眼眶忽然湿了。
如果能回到最初,我想告诉那个一年级时的自己:
别着急给他报班,先好好陪他,看看他自己能做到哪一步。
别急着把他推上快车道,先看看他自己的步子有没有站稳。
别用别人家的节奏,裁剪自己孩子的成长线。
所有教育的核心,都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而不是给他按下一个“快进键”。
你越催促,他越抵触;你越松手,他越可能自己走起来。
我们要做的,不是永远陪跑,而是在他回头的时候,说一句:
“你想试试看?我在你身后。”
教育从来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场不断修正的旅程。
愿你我都能早一点放下焦虑,放慢脚步,等待那个“正在生长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