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通辽日报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胡建华 张美娜 通讯员 毕乐陶) “经过我们对开鲁县小街基镇双泡子村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地块T397玉米品种进行实地测产。最终确认,该地块儿每亩平均产量达到了1304.6公斤,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产量纪录。”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成员、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齐华高声宣布。
10月10日至11日,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民族大学及市农牧科学院等相关专家,对开鲁县小街基镇双泡子村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地块进行了实地测产。
种植地块面积2600亩,种植技术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专家组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项目测产方案(试行)》进行抽测,共抽取13个样点,每个样点面积不少于66.7平方米。通过精确测量垄距、株距,现场掰穗、搓粒、称重、测水等人工实测,测得平均产量达到1304.6公斤/亩,再次刷新了我市2025年创造的1272.93公斤/亩的东北春玉米区千亩高产纪录,亩产量增加了31.67公斤,增幅2.48%。
开鲁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产粮大县”,玉米是这里的铁杆庄稼。2025年,在种植业重点项目的政策支持下,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团队“科技包县”的支撑模式,整县制推进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全县推广应用面积达160万亩,建设万亩片6个、千亩方23个、百亩田19个、智慧农业园区1处,密植地块预计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
粮食增产,种子是关键。此次测产的玉米品种T397由市农牧业科学院自主研发,该品种具有耐密、抗逆性强、抗倒伏等特点。
开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左明湖介绍,下一步,开鲁县将聚焦技术推广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为抓手,集成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和10项配套技术,持续向土地要产量、向科技要效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