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中牟县某中学安排的一场所谓“感恩教育”,在舆论场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网传视频中的场景,令人倍感错愕:家长们双膝跪地,排成一排,学生们则蒙住双眼,在旁人搀扶下,战战兢兢地从父母背上踩过。
对此,涉事学校回应称,这是今年9月底,该校高一年级举办的家校共育活动,个别班级在取得家长同意后,举行“感恩教育”拓展活动,因具体细节考虑不周,引发部分媒体和网民误解,对此表示歉意。
“感恩教育”的核心本应是情感共鸣,而不是仪式化的精神胁迫。活动的组织者试图用跪地踩踏的形式来诠释“父母付出”,却忽略了感恩的生成逻辑——它来源于日常相处的细枝末节,来自对父母辛劳的主动理解,而非通过刻意制造戏剧化的场景冲突,激发瞬时的愧疚。活动中,有女生摘开眼罩,发现跪地的是自己父母,当场就哭了。将心比心,泪水中的惊惧、自责,恐怕远多于感动、感恩。这种创伤性体验,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当跪地踩踏被包装为“家校共育”,愧疚式教育成为一种情感绑架。学生蒙着眼,被剥夺知情权;组织者用“突袭”的方式,强行向学生灌输愧疚感。这场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将爱异化成了无底线的牺牲,暗示亲情需要让渡尊严,扭曲了健康的亲子关系。真正的爱是平等的双向流动,父母的付出本是托举孩子的力量,而不是用于制造负罪感的工具。
近年来,经常有类似的形式主义感恩活动,在一些学校里大行其道。无论是引导学生集体痛哭的演讲,还是强制跪拜父母的仪式,都在试图以煽情的场面来宣扬“爱”,让感恩沦为表演。这场闹剧最终以校方致歉收场,但也给全社会带来了启示。感恩教育不是“速成班”,只有通过一朝一夕的相处、润物无声的感染,将“父母之恩”融入课堂教学和家庭生活中,才能让孩子在理解现实的基础上体会父母辛劳,进而产生感恩之情。
感恩不是愧疚的副产品,跪地踩踏不是“感恩教育”,这样做无法培养出真正懂得爱与责任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照亮孩子的心灵,别再人为制造心理阴影,也别用形式主义扭曲“感恩教育”。
(作者系重庆三峡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