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消失于童话书里的森林,爸爸用黑色塑料袋许诺未来,迪士尼盗版玩偶梦想去美国,而孩子则走进了黑暗。刚刚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首演的由青年戏剧人马璇编剧、导演的《鸟寻得》,是2025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中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该剧被定位为“一篇盗版童话,一张被涂鸦的全家福,一部关于记忆、谎言与成长的黑色寓言”,它通过解构经典童话与中国家庭叙事,带领观众踏上了一次深入千禧年初集体记忆与个人成长和创伤的旅程。
《鸟寻得》的名字源自格林童话,该剧别具深意地将《野莴苣》《小红帽》等经典童话解构重组,嵌入中国家庭叙事。在传统童话中,主角总会战胜困难找到出路,而在这部“盗版童话”中,孩子却在童年最后的夜晚,“走入了一片黑暗”。格林童话中“鸟寻得,你不离开我,我也不会离开你”的承诺,也在现实中变成了黑色的寓言。
剧中的家庭被标记为“标准家庭”,却呈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状态:消失的母亲、用黑色塑料袋许诺未来的父亲、梦想回到“故乡美国”的盗版迪士尼玩偶……孩子则成为这个家庭叙事的核心观察者,也是所有谎言与创伤的最终承受者。在这个记忆与谎言交织的迷宫中,观众随着孩子的视角,一步步走入那片黑暗,也走入被时代洪流掩盖的真相,窥见成人世界的混乱与矛盾。
如果说《鸟寻得》的剧本是骨骼,那么该剧所采用的一套独特的舞台视听语言,则是其血肉与灵魂。导演通过面具、人偶、形体、灯光、音乐、多媒体影像等综合媒介,构建起一个由回忆、仿像与错位共同组成的荒诞却具象的舞台世界,用以言说那些无法被台词直述的创伤与压抑。
舞台上,一层透明帷幕从一开始就建立起一种“非真实”的观看距离,观众像是透过记忆的毛玻璃,感受一个由拼接片段构成的内心世界。开场的昏暗灯光中,戴着面具的爸爸、妈妈和女儿登场,似乎普通常见的一家三口合影,配着早期迪士尼风格的旁白,带着一种强烈的荒诞和诡异色彩,让人想到著名当代画家张晓刚的油画《血缘:大家庭》系列中那些面孔模糊、神情呆滞、缺乏个性的人物合影。
随着一个个戴着“假面”人物的登场,共同复现了一种集体记忆的质感:那是一种在宏大家庭叙事下,被忽视和压抑的个人情感无处安放,最终只能以一种扭曲、荒诞、甚至“疯癫”的方式悄悄渗出的状态。面具之下,情感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内化为一种更巨大、更无声的张力,从而产生出一种“平静的疯感”——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暗潮汹涌,濒临崩溃。演员们“假面”之下非常规的肢体语言,以一种压抑和扭曲内心的外化,同样构成了全剧持续的荒诞与不安。
剧中的灯光如同情绪的切割器,有时聚焦于人物孤立的身影,凸显其身心的孤独;有时则用大片阴影吞噬角色,暗示记忆的模糊与黑暗。精心设计的音乐和音效,如同潜意识的轰鸣,共同营造出一个非理性的、梦魇般的听觉空间,让观众直接从生理层面感受“盗版童话”世界的诡异。
可以看出,导演通过这套高度风格化的舞台语言和美学体系,不在于“讲述”一个故事,而在于让观众“体验”一种状态。这不仅是在探索现在与过去的连接,挖掘那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被掩盖的精神困境和情感需求,也映照着当下每个人仍在面对的困境。当我们在剧场中,与戴着面具的曾经自己沉默对视,会发现那些不完美的童年、那些有缺陷的家庭关系、那些混合着谎言与真相的记忆——恰恰构成了我们真实的生命。真正的成长不是遗忘童年的创伤,而是有勇气重新走进那片黑暗,寻找那些被遗落在过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