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56家,年营收突破千亿元,却因产品调整陷入舆论漩涡——山姆会员店正面临入华30年来最严峻的口碑考验。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七月产品换新,好丽友突然现身货架,而太阳饼、米布丁、低糖蛋黄酥等畅销商品被悄然下架,取而代之的是溜溜梅、卫龙魔芋丝、徐福记等大众品牌。
会员制度的核心价值遭到质疑。消费者支付260元年费才能入场购物,却发现独家商品与普通超市货架渐趋雷同。
"山姆下架多款口碑商品上新好丽友"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1.5亿,讨论量4.1万。
这场舆论风暴的背后,是山姆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扩张与定位模糊之间的矛盾。
目前山姆在中国拥有56家门店,会员超900万。
据沃尔玛中国区CEO朱晓静透露,八家核心门店年销售额均超36亿元,相当于日入千万。
对比2023年中国超市百强企业平均单店年销售额3647万元,山姆四天的业绩就能超越同行全年。
这家零售巨头如何在中国实现逆袭?又为何在巅峰时期遭遇信任危机?
1996年山姆在深圳开设中国首店,以两大特色打破传统零售模式,大宗包装与会员制度。
当时150元的年费相当于全国职工月均工资的30%,这笔仅获得入场资格的支出让山姆在前20年发展缓慢,至2015年仅开设12家门店。
转机出现在2016年。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突破3亿人,消费升级浪潮涌动,山姆迎来黄金发展期。
2016-2023年间新增39家门店,会员费涨至260元/年,会员数却突破900万。
仅会员费年收入就达13亿元,成功验证了付费会员制在中国市场的可行性。
山姆的成功建立在三大支柱上。
首先是精准定位中产客群,通过会员费过滤无效客流,锁定年均消费1.5万-2万元的高价值顾客。
其次是"少而精"的商品策略。仅维持约4000个SKU,进口商品占比30%,配合自有品牌和独家商品,践行"满大街都有人做的东西我们就不做了"的选品理念。
最后是高性价比策略。4元/个的瑞士卷、19.9元/盒的鸡蛋、39.9元/只的烤鸡等爆品在网络走红,形成"山姆穷鬼必买清单"等热门话题,复购率持续走高。
然而近期山姆却面临会员流失风险,原因有三。
选品稀缺性减弱是好丽友事件的核心争议。会员质疑为何要付费购买街头随处可见的商品。
虽然官方强调是"定制版",但配料表显示第四位仍是起酥油,"减糖"说法也与消费者体验不符。
好丽友此前因在海外使用天然可可脂而在中国使用代可可脂的"双标"事件,更加剧了信任危机。
爆款商品突然下架引发会员不满。太阳饼、米布丁、低糖蛋黄酥等高口碑商品悄然消失,被会员视为"背叛行为"。有人直接向美国总部投诉选品问题。
品控问题频发动摇信任基础。消费者反映纸巾变薄、羊排肥肉过多、五花肉肥瘦比例失调,更有人发现极速达配送的牛肉馅底层变质发臭。
这些并非个案,今年1月多地出现智利车厘子严重坏果,3月有机鲜牛奶出现絮状沉淀,甚至有儿童饮用后起荨麻疹。
黑猫投诉平台上的11000余条投诉,大多涉及食品卫生和质量问题。消费者从"闭眼入"的信任状态陷入"开盲盒"的焦虑,会员制的续费逻辑受到严峻挑战。
在山姆摇摆之际,竞争对手正在崛起。
胖东来以其极致的透明和信任获得消费者认可,公开商品源头、进货价和利润率,提供超预期售后服务,员工待遇频上热搜。
"胖东来同款"已成为电商平台的热门标签。
虽然胖东来做的是区域性熟人生意,山姆是规模化陌生客群经营,但消费者难免对比,未收会员费的企业提供尊贵服务,收费会员店却出现品控下滑。
这种心理落差正在冲击山姆以封闭和稀缺建立的商业模型。
过去十年,山姆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源于准确把握了中产阶层"安心购物不踩雷"的核心需求。如今,这个信任闭环出现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