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被妈送去搬砖引同学羡慕,吃苦法激励学习适得其反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14 23:41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除了苦口婆心地教育,也有家长别出心裁。一位妈妈为了让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打消厌学的念头,把孩子送去工地搬砖。

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孩子搬砖三天后,得到了工地人员的好评,说孩子工作认真。孩子也搬得起劲,甚至引起了班里同学的羡慕,都想来体验搬砖。

家长的本意是想让孩子通过吃苦,感受到生活的不易,相比之下在学校里学习更为轻松,从而不再厌学。但是这样的吃苦教育,却没有奏效。

适当的吃苦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好事,可以增强孩子的挫折抵抗力、培养责任感和感恩之心,但是并不是解决厌学的法宝。

对比吃苦程度,来让孩子选择学习,会让孩子的挫折抵抗力更低。

为了解决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除了让孩子去搬砖,还有家长让孩子去捡废品、甚至是挑粪。专门挑这些又脏又累的活让孩子去体验,让孩子在对比之下,能够想到上学的好处。

但是,即便孩子因此妥协,选择了上学,又有多少是因为爱上学习呢?更多的是为了逃避辛苦,这不过是挫折抵抗力差的正常表现。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是适得其反的,不仅没有解决孩子不爱学习的根本,还让孩子学会了躲避辛苦。

家长通过吃苦法、对比法,让孩子在学习和吃苦之间做选择,对于认知能力和思想还不够成熟的孩子来说,不过是为了轻松的被迫选择。

而且学习的过程也不是轻松的,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感到辛苦时,也同样会被其他相比之下更轻松的事情所吸引。

厌学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孩子的挫折抵抗力低,不愿意正视学习中的困难。家长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提高挫折抵抗力,但不是用“另一种苦”让孩子做出被动的选择。

孩子厌学,比起解决方法,找到原因更值得家长重视。

孩子不愿意上学、不爱学习,仅仅是因为没有尝过吃苦的滋味吗?有多少家长发现孩子厌学后,是先急于找到解决方法,却没有去问一问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先找到原因,才能防止治标不治本。其实,很多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乏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够拉近亲子关系,让孩子更愿意向家长吐露心声,家长更了解孩子,教育才能更有效果。好的家庭教育不是一方控制一方抵抗,而是父母和孩子的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家长需注意以下几点:

  • 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不打断、不发火,理性对待。

  • 客观地向孩子表述自己的观点,就事论事,注意控制情绪。

  • 提出解决方案,跟孩子共同讨论。

激发内驱力是解决孩子厌学的重点,家长要放下焦虑,给孩子的成长一些时间。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教育名言: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要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自身有动力去学习,而不是被迫去学习。

孩子厌学,跟学习的兴趣、能力、动力、环境等因素有关。想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家长需要通过外部动力,帮助孩子逐渐转化为内部动力。

★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适宜学习的环境。

轻松、愉悦、民主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避免因为压力过大产生焦虑而厌学。家长多跟孩子互动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及时解决。

★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更需要家长帮助一起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避免孩子因为失败,产生畏难的情绪。

★家长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孩子的信心。

不要总拿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要看到孩子自身的每一点进步,并且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孩子。这样外部的激励,有利于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增强信心,更有动力去学。

家长做好这些辅助工作,让孩子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慢慢地,会主动地去学习,在收获更多知识的过程中,也会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

家长与其为孩子的学习绞尽脑汁,不如跟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在成长,出现的问题也在“升级”,家长也要跟随孩子成长的脚步,更新自己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成长。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