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遇国庆,家国共团圆。为进一步丰富广大市民游客假日期间文化生活,不断繁荣文旅消费市场,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于10月1日至3日共同举办2025长春新民大街非遗市集活动,通过非遗展示、技艺体验、特色展销等多种形式,以活态传承的方式推动非遗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助力长春国家文旅产业高地建设。
本次活动以“家国同庆 非遗焕新”为主题,时间为:每天14:00至21:00,邀请了吉林市、四平市、松原市、白山市、通化市、白城市、梅河口市、敦化市、图们市、安图县十个地区共同参与,充分展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成果,让广大市民游客在逛市集、品美食、学技艺中,共享兼具文化味与烟火气的非遗盛宴。
参加活动的20个非遗项目,覆盖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多个类别,既有彭氏微刻、松花江浪木根艺等省级精品项目,也有满族油茶制作技艺、蜂蜜制品制作技艺等充满地方特色的市县级项目;既可见证安图隋氏铁制品制作技艺、长白山人参香制作的匠心锤炼,也能品尝郭尔罗斯蒙古族牛肉干、千层戗面馒头制作、小万庄酱菜等非遗美食,更有唐氏理筋手法、杜氏传统综合治疗术等传统医药项目现场诊治,还能欣赏到满族荷包(旗袍配饰)、绳编、鱼皮画的精美产品。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非遗的美
绳编
以彩色丝线为材,通过盘、结、绕等手法编织成挂饰、摆件等作品,将传统结艺与现代审美结合,每一件都藏着指尖匠心。
彭氏微刻
在玉石、竹片等方寸载体上雕刻文字或图案,线条精细如发丝,需借助放大镜方能观其全貌,尽显“以小见大”的艺术智慧。
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
利用查干湖特产鱼类的鱼皮,经鞣制、剪裁、缝制等工序制成服饰、摆件,保留渔猎文化特色,是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结晶。
王氏灯笼制作技艺
以竹篾为骨、绸缎为面,手工扎制各式灯笼,造型多样,点亮后氛围感十足,承载着传统民俗记忆。
绳结技艺
以红绳为主要材料,编织中国结、平安结等传统结饰,寓意吉祥,是兼具装饰性与文化内涵的手作技艺。
长白山人参香制作技艺
以长白山人参为核心原料,搭配天然香料手工制香,香气醇厚绵长,将人参文化与香道文化融合。
松花江浪木根艺
以松花江流域的天然浪木为原料,根据木材的自然形态雕刻成摆件、根雕,保留自然纹理,尽显“天人合一”的艺术理念。
满族制香技艺
遵循满族古法制香工艺,选用松脂、草药等天然原料,制作祭祀、日常用香,香气清雅,蕴含满族传统礼仪文化。
满族荷包(旗袍配饰)
以绸缎为料,手工绣制花鸟、吉祥图案,内装香料,既是旗袍的经典配饰,也是传递情谊的传统信物。
安图隋氏铁制品制作技艺
以铁为原料,经锻打、铸造等工艺制作农具、厨具、工艺品,铁件结实耐用,纹路古朴,尽显传统铁匠的工匠精神。
艺祥运笤帚制作技艺
以高粱苗、竹枝等天然材料为原料,经选料、分拣、绑扎、修剪等多道手工工序制成笤帚,成品结实耐用,兼具实用性与传统手工艺质感。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千层戗面馒头制作技艺)
采用东北传统“戗面”工艺,通过多次揉制、掺入干面粉的手法,使馒头层次分明、口感扎实筋道,麦香浓郁,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面食代表。
满族油茶制作技艺
以小米面、黑芝麻、果仁等为原料炒制熬煮,口感醇厚绵密,兼具暖胃功效,是满族饮食文化的鲜活体现。
郭尔罗斯蒙古族牛肉干
选用草原黄牛后腿肉,经传统工艺腌制、风干,肉质紧实有嚼劲,咸香中带着草原的粗犷风味。
黑人参花茶加工技艺
选取长白山黑人参花,经晾晒、烘焙等工艺加工,保留花中营养,冲泡后茶汤清香,是长白山特色养生茶饮。
蜂蜜制品制作技艺
采用传统养蜂方式采蜜,加工制成蜂蜜、蜂蜡等产品,保留蜂蜜的天然风味与营养,是自然馈赠的甜蜜产物。
小万庄酱菜腌制技艺
选用新鲜蔬菜,以传统酱料腌制,成品咸鲜适口、脆嫩入味,是传承百年的东北酱菜代表技艺。
韩氏面塑
以糯米面为原料,加入颜料塑形,塑造人物、花鸟等形象,色彩鲜艳、形态逼真,兼具观赏性与趣味性。
唐氏理筋手法
传统中医推拿技艺,通过特定手法调理筋骨,缓解肌肉劳损,是传承多年的民间健康守护技艺。
杜氏传统综合治疗术
融合中医推拿、针灸等技法,针对常见病症进行调理,是延边地区民间传统医药技艺的重要传承。
活动时间:2025年10月1日-3日(每日14:00-21:00)
活动地点:长春市新民大街
这个国庆,邀您来非遗市集,近距离触摸吉林文化根脉,感受传统技艺的活力!
家国同庆,我们以非遗致敬盛世华章;非遗焕新,我们以匠心温暖城市记忆。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王恩龙 郑涵予
图片来源:吉林省非遗保护中心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刘星彤
主编:曲翱 监制:陈尤欣
统筹:张燕
点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