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宁日报
2025中国(广西)—东盟特殊教育教师研讨会举行
共探“教康融合”与AI赋能新路径
特殊教育学校展示学生以非遗技艺制作的手工作品。本报记者韦薇 摄
本报讯(记者韦薇 通讯员黄丽艳)10月11日,“2025中国(广西)—东盟国家特殊教育教师高质量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宁启幕。这场汇聚中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8国专家的学术盛会,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与“AI赋能科技助残”为核心议题,在为期3天的研讨中,探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方向。
本次研讨会由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设多场平行论坛,聚焦孤独症科技干预、听障医教协同、区域师资培养、融合教育支持、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前沿方向,为特殊教育领域搭建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
研讨会深度探讨数字化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路径,以及AI、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在特殊儿童教育康复中的创新应用。部分专家分享利用AI技术开展个性化教学评估、借助虚拟现实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等实践成果,在“教康融合”方面为特殊教育提供科技支撑等。
研讨会场外活动同样亮点多多,集中展示了南宁市、北海市、桂林市等多地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红陶、剪纸、绘画、串珠等手工作品,既展现特殊儿童的创造力,也让先进特殊教育理念更直观触达大众。
“十四五”以来,广西持续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完善政策保障,深化融合教育实践,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不断完善特殊儿童康复救助与服务网络。在师资建设上,通过多层次培训、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学术平台搭建,持续提升教师素养,开阔教师国际视野;在特殊儿童救助上,2018年起实施的康复救助制度已累计覆盖10万余人次,其中孤独症儿童超5万人次,投入资金逾10亿元,切实减轻相关家庭负担。